大陸政策要調整,這樣的呼聲4年前已經在民進黨內響起。2008年臺灣“大選”,民進黨慘敗告終。從執政黨的權力之巔跌落,在民進黨的反省中,黨內出現要求全面檢討大陸政策的呼聲。4年後的2012年,民進黨再次在“大選”中敗選,大陸政策更是被視為敗選的主因。
過去的2012,大陸政策要不要調整?民進黨內部仍有不同聲音。但不可否認的是,認為需要調整的聲音越來越大。從年頭到年尾,民進黨高層有關大陸政策的論述五花八門,由此引發的民進黨會否轉型,會否實質調整兩岸政策、尋求與大陸接觸對話,都頻頻成為島內焦點。過去的2012,無論是回顧島內政局還是梳理兩岸關係,民進黨大陸政策之爭都不得不提。
問題一 不調整,難!難在哪?
2012年,一方面,民進黨內“天王”、大佬高聲喊出要調整;另一方面,不少民進黨黨員甚至黨內大佬,不時傳出“登陸”資訊,這些都被解讀為想要調整兩岸政策的“試水”之舉。較之陳水扁執行時期激進的“臺獨”路線、強力杯葛兩岸交流的狀況,黨內出現希望理性、務實調整大陸政策的聲音,其本身頗為值得關注。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變化?大陸政策調整又為什麼成了民進黨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陳淞山,臺灣著名時事評論員、曾是陳水扁辦公室主任,近日他到大陸參加研討會。他從綠營內部觀察得出的結論是:選舉因素無疑是民進黨大陸政策調整背後的重要原因。民進黨內部日益有共識,大陸政策只有轉型,才能破解民進黨的執政困境和執政障礙。大陸政策不調整,“民共互信與對話交流”就不會有實質進展,而這恰恰是民眾檢驗民進黨是否有能力執政的首要課題。施政無感,可馬英九最後為什麼還是成功連任?因為民眾更擔心民進黨一旦執政,無法處理好兩岸關係,極有可能造成臺灣政治動蕩。
陳星,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兩岸關係研究所副所長。他認為應該把民進黨的這種變化放到兩岸關係的大背景中。陳星說,自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進入到和平發展的快車道,兩岸交流與合作已經形成了浩浩大潮,臺灣民眾從中獲益良多。民進黨如果在兩岸冰封僵凍的時代尚能保持對抗性大陸政策論述對民眾的欺騙性,但是,在兩岸和平發展局面逐漸深化的背景下,希望兩岸繼續對抗的民眾數量會越來越少,民進黨在兩岸政策論述問題上體現出的對抗性邏輯難以為繼。因此,民進黨大陸政策不調整,難!
廈門大學臺研院副教授陳先才分析指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經成為島內主流民意,民進黨執政縣市與大陸交流互動的實際需求壓力也在增長,這些都使得民進黨不得不加以面對。
問題二 調整更難!為什麼?
每當選舉來臨,為了討好中間選民,民進黨多會喊出一些理性問政的口號,選舉招數民眾早已了然於心。可在2012年,民眾還是對民進黨大陸政策的實質轉型給予了更多的樂觀期待,這種判斷多少跟蘇貞昌接棒民進黨主席有關。蘇貞昌以黨主席一職為跳板,是想進軍2016年“大選”,既然過去兩次“大選”民進黨皆因死抱“臺獨黨綱”敗北,那麼依常理,為2016計,蘇貞昌應該有調整大陸政策的心意。
然而,蘇貞昌卻讓人們困惑了。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民進黨處理兩岸事務的委員會,最終被定名為“中國事務委員會”,而不是黨員提議的“兩岸事務委員會”或是“大陸事務委員會”。對此,陳淞山分析說,蘇貞昌此舉有“卡謝(謝長廷)堵蔡(蔡英文)”的選舉佈局考量,遺憾的是也釋放出了對大陸相當程度的“惡意與敵對”,封殺了原本已露出曙光的民共交流契機,使得好棋變壞棋。
到目前為止,民進黨大陸政策不是端出“空心菜”,就是潑上一盆冷水。大陸政策不調整難,調整似乎更難。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臺港澳所所長嚴安林認為,大陸政策調整更難,難在民進黨大陸政策仍然保守有餘、突破不足,特別是在“臺獨黨綱”及“九二共識”等重大議題上,仍然原地踏步。不願放棄“臺獨”立場,兩岸政策的調整只可能是一種策略考量。
陳先才分析指出,目前,民進黨大陸政策的調整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約。“獨”派勢力是一個牽制因素。2008年後,“獨”派對民進黨的控制力減弱,黨內主張走溫和穩健路線的聲音漸強,但是,一旦觸碰到要不要放棄“臺獨黨綱”,就會因為擔心基本盤反彈,流失選票而喪失勇氣。另外,在大陸政策的調整上,目前意願不足,也受到派系政治生態的牽制。大陸政策調整直接涉及發展方向、價值取向等重大而敏感的議題,自然會引發黨內各派政治勢力的博弈與攻防。因此,民進黨為爭奪政治資源的內鬥,對推動大陸政策調整有很大的牽制。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