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刊載評論文章分析民進黨的兩岸困境。文章指出,民進黨自我捆綁心態,不僅擱置了“政黨面貌”的重塑時程與“政治行動力”的響應速度,也讓2016重返執政的可能性,因為“原地踏步”的僵化思維與無法跨出“兩岸政策”的生死罩門,而大幅的降低。
全文摘編如下:
民進黨兩岸政策面臨重整壓力,被視為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重要幕僚的姚人多直言,民進黨的兩岸困境,就是提不出能與“九二共識”等量齊觀的“替代物”;他更直言,“臺獨”已經失去主流市場,說服大多數人民相信可以“獨立”的時代過去了。
筆者認為,民進黨之所以在2012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失利,無非是過於封閉與模糊的兩岸政策,始終無法獲得中間板塊與經濟選民的信任所致,使得蔡英文和謝長廷等黨內要角紛紛體認到,民進黨若是想走完最後一哩路,就要改變過去一貫“逢中必反”的閉鎖意識型態與保守風格。因此,謝長廷才會拋出“憲法各表”的主張,試圖幫助民進黨跨越出與大陸和平交流阻礙的鴻溝,擺脫民進黨否定“九二共識”存在的政策僵局。
然而,蘇貞昌卻因急於穩固自身領導權威的政治算計,以及顧忌“獨派”的反彈和壓力,硬是刻意淡化謝長廷極具有開創性和重大歷史意義的“調酒行”豐碩收穫;甚至還把“中國事務委員會”這個攸關2016能否重新執政的活水,給予全盤束之空中樓閣的輕描淡寫,導致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蛻變的火候不足,無法與時俱進,走出自我麻醉、畫地自限之鴕鳥心態。
如此的自我捆綁心態,民進黨不僅擱置了“政黨面貌”的重塑時程與“政治行動力”的響應速度,也讓2016重返執政的可能性,因為“原地踏步”的僵化思維與無法跨出“兩岸政策”的生死罩門,而大幅的降低。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