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評社今日刊載評論員劉性仁的專論文章,分析兩岸新聞媒體交流正常化與制度化問題。文章指出,兩岸媒體不能避免還是涉及兩岸政治敏感議題管制及尚未終止敵對狀態的必然尷尬;更重要的是,還是兩岸不同定位的媒體對議題認知的差距,由於立場不同、環境迥異,自然形成不同的報道與詮釋。
文章說,讓人最為擔心的,還是彼此的互信不足,這包括民眾對於自己及對方媒體的不信任,媒體彼此之間的信任由於商業、缺乏聯繫或其他因素,也缺乏互信及共用的基礎;多數民眾在真偽難辨的新聞事件中游走,缺乏判斷的標準及依據,猜測與懷疑,充滿在民眾及媒體間,這對兩岸媒體交流顯然相當不利。
作者指出,部分不肖媒體更是只求商業利益而犧牲社會責任,為了特定目的而犧牲兩岸民眾求真、求實的權利,賠上了兩岸關係的成本,讓好事變壞事,充斥著衝突與對立的情緒,少了善性及愛心的宣揚,執著讓兩岸社會都付出了成本,這或許也是海峽兩岸媒體前瞻論壇的最大價值與功能性意義。
文章還說,更不能忽略的是,兩岸現行法規及制度對於雙方媒體的制約,不只是在駐點規定上、對於採訪自由及新聞自由上,也有不同程度的約束,因此倘若法規及制度不能在可容許之最大自由範圍內進行調整及修改,兩岸媒體間的和與合,仍有一段相當漫長需要努力的道路。
作者期盼兩岸新聞交流正常化與制度化,對於實施的駐點採訪制度,已經無法滿足兩岸關係發展的時代需要,故應儘速落實兩岸媒體互設常駐,在兩岸合法及可容許的範圍內,營造更有利於兩岸媒體採訪的工作條件和環境,當然這需要一個資訊對等交流和自由流通的環境。
文章指出,從和與合的角度來看,大陸需要在可容許範圍內儘量放寬鬆綁,臺灣需要更健康的媒體生態環境及報道內容,如果兩岸當局都能在六項倡議的原則下進行調整及改變,站在更高的格局及更宏觀的價值視野角度,那麼兩岸和平及兩岸合作方有可能達成;否則立意雖好,但落實及執行若仍是處處障礙,那麼就是兩岸民眾的悲哀。
文章最後說,至於兩岸新聞及媒體交流也應循序漸進,直接跳入兩岸文化協議層次恐怕反而會引發反彈及負面效應,故就從兩岸新聞媒體的正常化及排除不必要的障礙開始著手,進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力促兩岸媒體之具競爭力及健全的體質,以打造兩岸華人新世紀。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