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內部鬥爭是影響民進黨兩岸政策的主要因素,也是他們近期頻頻發聲兩岸政策的原因。澳門《新華澳報》今日發表評論稱:謝長廷希望能與蔡英文達成默契:在選黨主席方面,蔡英文相讓並支援謝長廷;在臺灣地區領導人黨內初選方面,謝長廷相讓並支援蔡英文。這確是兩全其美之舉,不能不令蔡英文動心,因而沒有表達反對,而謝長廷也認為已達成默契。
全文摘編如下:
蘇貞昌的民進黨主席任期即將結束,對蘇貞昌兩年任期內的表現最失望的是也曾任過黨主席的謝長廷。據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爆料,謝長廷曾當面向他說,對蘇貞昌主席兩年領導深感失望,不能再任由亂無章法;因而他要挺身參選黨主席,並凸顯三大課題,包括全面檢討蘇貞昌的領導失敗、解決兩岸困境,並要求主席不得兼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正因為如此,在民進黨內傳出了蔡英文將與謝長廷結盟,以對抗爭取連任黨主席及代表民進黨出征臺灣地區領導人選戰的蘇貞昌的消息。具體方式是,蔡英文以支援謝長廷參選黨主席,來換取謝長廷支援蔡英文參加臺灣地區領導人黨內初選;謝長廷在黨主席的任期內,徹底扭轉蘇貞昌的領導無能,及堅持“臺獨”立場的亂象,以抬升民進黨的聲勢,讓選民們在低迷現狀中看到“改變”的前景希望,為蔡英文爭取贏得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創造良好的政治、社會和輿論氛圍,從而實現再次“政黨輪替”,民進黨重新上臺執政。
謝長廷上述的三個論點,前面兩個是推動實現黨主席“輪替”的理由,後一個則是制約蘇貞昌的藉口,當然也是希望能與蔡英文結盟的“交換條件”,尤其是為自己奪取黨主席職位的“挪火煮食”之計。這三個論點,對蔡英文都充滿了誘惑力,就看蔡英文在權衡得失利弊之下,能否完全接受。
實際上,謝長廷指責蘇貞昌出任黨主席後“領導失敗”及陷於“兩岸困境”這兩大“罩門”,正是蔡英文的“心頭之痛”,頗能打動蔡英文的心。在“領導失敗”方面,蔡英文在2008年接過黨主席之時,民進黨一方面剛敗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另一方面因為陳水扁的貪腐案,讓民進黨的聲譽跌至谷底。這均令廣大黨員及其支援者對前景極為悲觀。但經蔡英文以其“非典型”的身勢及風格進行苦心經營,很快就令人們對民進黨的觀感耳目一新,並因此而連勝了幾場地方選舉,但是,接任黨主席的蘇貞昌,卻把這一大好形勢搞砸了,領導無方,處處被動,只懂一味“衝衝衝”,再次予人民進黨沒有行政執行力,只會阻擾行政當局扯後腿的印象。與蔡英文任黨主席時的“向上提升”形成強烈對比。如果蘇貞昌繼續擔任黨主席,民進黨又如何能東山再起?民進黨確實有必要趁著黨主席換屆改選,用黨員選票將領導失敗的蘇貞昌攆下臺,讓有能者上臺,搶在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之前,營造有利於民進黨形象及聲望的輿論氛圍。而以主席不得兼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的分工規劃,當然就是由謝長廷出任黨主席,充分發揮其行政執行力,全力扶持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的蔡英文。
在改變民進黨陷於“兩岸困境”亂象方面,也是蔡英文與謝長廷各自得益。在蔡英文方面,符合她在“臺灣地區領導人敗選檢討報告”中,關於輸在“最後一里路”,必須調整黨的兩岸政策的思路,這也是蔡英文爭取2016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勝選的最大關鍵因素。而在謝長廷方面,則是要全面徹底落實自己的兩岸政策思路,並借此實現民進黨的再次“政黨輪替”之夢。實際上,在2012年的民進黨主席選舉中,蘇貞昌面臨蘇煥智、吳榮義、蔡同榮、許信良的聯合圍攻,雖然選票分散對自己有利,但卻面臨得票將不過半的危險。當時,出於互相利用,蘇貞昌和謝長廷結盟,“謝係”支援蘇貞昌參選,而蘇貞昌則答應謝長廷,當選後將由謝長廷出面,組織“大陸事務委員會”並出任主委,就民進黨的兩岸政策進行研究並調整。
但蘇貞昌在當選後,雖然有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卻在委任謝長廷出任“主委”上食了言,而是自己親自挂帥,卻又將“主委”降格為“召集人”。這讓謝長廷頗為失望,但他還以為,“召集人”是屬於集體領導制,並無實質權力,自己還可在“中委會”中發揮作用,推銷“憲法共識”概念,因而雖不滿意,還可接受。詎料蘇貞昌以挑選一些“臺獨”基本教義派人物出任委員的方式,對他進行制肘,而其他即使不是“獨派”人士的委員,也難以接受他的“憲法共識”,因而更是失望。但為了能促進民進黨調整兩岸政策,謝長廷仍願意一再降格,到“憲法各表”,再到“憲政共識”,都無法獲得通過。當然,謝長廷也並非完全沒有收穫,就是與蔡英文連手,迫使蘇貞昌不得不將“總結報告”降格為“檢討報告”,因而不具約束力,這為日後進行修訂預留了迴旋空間。
就此,令謝長廷不得不思考,必須由自己親自出馬參選黨主席,當選後再按照自己的思路,重組“大陸事務委員會”,進行大陸政策大辯論,引導向“憲法各表”發展,制定既能凍結“臺獨黨綱”,又能讓黨內“獨派”接受的“新決議文”。
[責任編輯:李培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