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淡化民族認同 對兩岸和平有害無益

2017年04月05日 13:4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5日發表評論指出,蔡英文當局必須嚴肅鄭重地思考,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而今由於“去中國化”的擴大,民族認同感也在臺灣日益淡薄,這對於兩岸人民和諧相處,兩岸關係穩定發展以及兩岸不久將來的和平統一有害無益。

  評論摘編如下:

  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這原本在臺灣沒有任何疑義,但是隨著“去中國化”的擴大,民族認同也在臺灣日益淡薄,對於兩岸人民和諧相處有害無益。

  民進黨二次執政以來,完全和中華民族劃清界線。也就是說,除了否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之外,連兩岸人民和諧相處的感情基礎“中華民族”,也棄之不理。

  兩岸人民自古就一脈相承,蔡英文當局及其附隨者卻都反其道而行。舉凡廢除前國民黨當局的“課綱微調”、“去孔子”、去“孫中山”、去“蔣介石”等,都是基於“去中國化”的政治考慮,以推展兩岸“一邊一國”。如此就可洞悉為何清算國民黨黨產,圖謀殲滅國民黨,以在政黨政治上排除任何具有中華民族元素或中國元素的政治力量。殊不知自絕於中華民族及失去國民黨作為兩岸關係的緩衝,臺灣只會加速走向和大陸攤牌的境地,這對所有軍民絕對是不利。     

  蔣介石與蔣經國時期,仍自許為中國人,此即從民族立場出發,與“國籍”無關,維繫了兩岸關係的歷史、文化、血緣臍帶。蔣經國先生進一步說,“我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並號召“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接續掌權的李登輝第一次就職演說的題目,就反覆強調提到了中華民族;他主導創設的海基會宗旨為“中國人、善意、服務”;其第二次就職演說中,多達十二次提到中國人。這些民族意識的主張,對兩岸關係均具積極意義,遺憾的是李登輝最後言不符實。   

  陳水扁上臺後,揚言“中國是外國、是敵國”,兩岸“一邊一國”。上述的海基會宗旨亦遭推翻。於是中國、中國人概念被從民族立場帶到“國籍”差異,臺當局用意是製造兩岸關係從一個民族兩個政權,走上兩個民族兩個國家。大陸因而制訂《反分裂國家法》,幸因連戰首度訪問大陸、國共兩黨和解對話,臺海危機才得以化解。     

  馬英九執政後,以“九二共識”恢復了兩岸協商,並主張融合臺灣意識與民族意識,例如他一方面說自己“燒成灰也是臺灣人”,另方面說自己“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這都非常正面。然而,行政系統並未從民族立場建立中國、中國人概念的有力論述,以致認同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例仍逐年減少。           

  如今民進黨再度執政,又謀求脫離中華民族,擴大臺灣人、中國人概念的區隔對立。這在兩岸已失去“九二共識”的政治互信之同時,更加劇積累雙方走向對撞的因素。

[責任編輯:王鑫]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