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此次北美之行可謂是空手而歸,沒有得到美加兩國對其軍事打擊伊朗的明確支援。同時伊朗提出恢復同六國無條件舉行會談,併為六國所接受。在這種形勢下,儘管以色列聲稱,談判不過是伊朗為爭取更多時間來發展核能力並向地下轉移核設玩的技倆,但它還是不得不壓住火氣,耐下心來靜觀談判結果。它如果在此時開打,就會失去國際社會的同情,遭到國際輿論的譴責而背上破壞和談,發動戰爭的罪名。
以色列先發制人地襲擊伊朗核設施有兩個必備前題:第一,要有國際輿論的支援;第二,美國的軍事參與。這正是內塔尼亞胡此次北美之行所要達到的目的。
內塔尼亞胡首先訪問加拿大,是因為自哈珀保守黨政府執政後,就改變了其前任自由黨政府的以巴政策:從“誠實的斡旋者”角色變成了以色列一邊倒的支援者。哈珀的無條件支援,使加拿大超越美歐成為以色列“最鐵桿”的盟友。內塔尼亞胡首先訪加,一為表達感激之情,但更主要的算計是,一旦得到哈珀的明確支援,他就多了一張向奧巴馬施壓的主牌。
然而,這張牌他沒有拿到,哈珀一方面強調伊朗是個嚴重威脅,以色列有權捍衛自已,但另一方面卻表示,加拿大希望先窮盡外交努力,讓伊核問題得以和平解決。哈珀從此前的強硬後退有其不得已之處:一方面他不想擔負戰爭支援者的名聲,另一方面他也不想開罪奧巴馬。因為奧巴馬已經表示,發動軍事打擊的時機尚未成熟。
本年初,以伊兩國都向對方發出了火藥味十足的好戰言論。奧巴馬推波助瀾,一方面向伊朗發出嚴重警告,一方面頻頻調動航母,讓人覺得美以對伊朗發動軍事打擊已箭在弦上。其實不然,中國有句名言“咬人的狗不叫”,如此高聲恫嚇玩的不過是心理戰法。可結果伊朗卻強硬有加,並不買帳。內塔尼亞胡眼見虛聲恫嚇不靈,現在決意要動真格的了。這則讓奧巴馬頗感不安,他開始緩和語調,勸內塔尼亞胡稍安勿燥,先讓制裁發揮作用。奧巴馬週日在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的演講中向即向內塔尼亞胡發出了明確資訊:“我堅定地相信,配之以壓力,外交解決的機會仍然存在。”他還警告說:軍事行動只對伊朗政府有利,因為它將驅使油價上漲,而伊朗正是靠著油價來資助其核項目的。在週一與內塔尼亞胡會談時,奧巴馬再次表示,“我們相信外交解決的窗口仍然存在。”
奧巴馬臨陣撤火自有其理由。一是美國的兩場戰爭尚未收尾,其教訓不可謂不深,其代價不可謂不高。美國打小小的阿富法和伊朗克尚且如此拖泥帶水,何況中東強國伊朗?二是,也是最主要的,奧巴馬正面臨大選,而對伊朗開戰絕無速戰速決的可能,戰爭多可能毀掉奧巴馬連任的機會。三是伊朗核設施深藏地下,鑽地彈也未必能將其摧毀。四是美國經濟正處於復蘇之初,開戰將驅使油價上漲,打擊美國經濟,而促增長,創就業攸關奧巴馬的競選連任的成敗。五是直到目前為止,美以和國際原子能機構還都拿不出足夠的證據來證明伊朗已在發展核武器,有伊拉克戰情報失誤的前車之鑒,不能不慎。
但在週一的會談中,內塔尼亞胡對奧巴馬說的“總理和我更傾向於外交解決”的話並未做回應,他的回答是:以色列才是決定“自已命運的主人”,那意思是,是否對伊朗發動軍事打擊得由以色列自己作主。但他又立即向奧巴馬點明,“以色列和美國是站在一起的”,“對他們(伊朗)來說,你們是大撤旦,我們是小撒旦,我們就是你們,你們就是我們。”其言外之意再明顯不過:你美國同我以色列是在同一輛戰車上的。他這明顯地是要綁架美國一道參戰。
內塔尼亞胡心知肚明,如果沒有美國的軍事支援,以色列是無法與伊朗單打獨鬥的。
伊朗的軍事實力遠超過當年的伊拉克。它擁有可覆蓋以色列全部國土的中遠端導彈,戰火一起,足以讓以色列主要城市化為火海;而由伊朗支援的黎巴娕真主黨和加沙的哈馬斯武裝,以及敘利亞也不會僅僅做壁上觀。而奧巴馬在以色列院外集團和共和黨人的壓力與逼迫之下,多會被以色列拖入戰火。但如此一來,美國在阿富汗的駐軍,在海灣的第五艦隊都將成為伊朗的合法打擊目標;霍爾木茲海峽將被封鎖,整個中東都將陷入戰火。
正是看到這一嚴重後果,奧巴馬不能不竭盡全力來阻止內塔尼亞胡一意孤行,鋌而走險。但鋻於猶太人院外集團左右美國政治與選舉的巨大影響力,奧巴馬又不得不安慰以色列,表明自已是以色列的堅定支援者,他近來一再強調:“伊朗擁有核武器是不可接受的”,美國的“對伊朗的一切選項(指包括指武力)都放在了桌面上(可供選擇)”。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伊朗在發展核能問題上是不會向美以低頭的。而美國屆時真的要對伊朗動武,那也將是在年底的大選之後。所以,世界盡可以放寬心,美以在年內是不會對伊朗開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