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日本時報》網站12月17日報道,早些時候,安倍晉三在發表講話時討論了日本與安全相關的新立法的目的。他說:“通過讓世界知道日本如果面臨威脅,日本和美國的同盟將生效,我們提高了自身防止衝突的能力——就是說,日本增強了自身的威懾能力。這令日本將會受到攻擊的情況變得更加不可能。”雖然他並未指名提到特定的國家,但很顯然安倍這裡指的是中國。
最終,一個同盟的這種可靠性以及威懾力量取決於組成同盟的國家是否真的準備在危機期間冒著生命危險以保衛他們的盟友。因此,從維護和提高一個同盟的威懾力量的角度來看,雙方應當盡可能的緊密,以盡到他們保護另一方的義務。
報道稱,從這個意義上講,最近頒布的令日本能夠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安全立法可能會有助於加強日本和美國同盟的威懾力量。這是因為同盟中的這兩個夥伴都必須不斷展示他們擊退任何威脅的意圖和能力,以體現真正的威懾能力。
另一方面,必須考慮像日本這樣的國家的情況,日本由於歷史遺留問題,並未得到其鄰國的充分信任。在這種情況下,“缺乏相互性”——就是說,日本對美國的依賴——將無疑令鄰國有一種確定的安全感。
報道稱,然而,同樣真實的是,隨著美國在亞洲的存在的減少,而中國的大國攻勢變得更加顯而易見,其他亞洲國家已經開始要求日本在該地區扮演更重要的安全形色,並加強其與美國的同盟。日本對此類要求的回應可能會提高其威懾中國的能力。
然而,制定針對中國的成功的威懾政策無疑將是困難的。網路空間——實際的戰爭已經在進行當中——侵略者是匿名的。很難威懾一個無法識別的對手。此外,為了有效地部署一支威懾力量,必須不僅依賴軍事實力——其他形式的力量也必須得到調動。然而,限制經濟活動或針對中國施加直接的制裁將是極為困難的。因此,日本冒著允許對軍事力量的過度依賴成為威懾的主要力量的風險。
在威懾的形成中,沒有一方能夠尋求絕對的安全。相反,雙方必須保持某種程度上的易受攻擊性。此外,沒有一方能夠贏得威懾的遊戲。威懾是一場建立在預期和推測基礎上的遊戲:將無法證明此類手法能夠真正避免一個特定的事件。
報道稱,中國現在出現一種複雜的情緒。威懾因此必須秘密進行,並有政府高層嚴謹且真誠的交流。即便是一架美國驅逐艦最近駛入中國在南中國海人工島附近海域,也沒有引發中國的激烈舉動,日本也不應將這解讀為一場勝利。任何宣告勝利的嘗試將刺激中國採取反措施並導致威懾的失敗。
報道稱,在於中國的威懾遊戲中,可能最大的威脅來自雙方有關“後威懾時期”世界秩序所懷有的願景。美國的冷戰威懾遊戲以蘇聯的解體告終,事實上,美國和日本在他們對中國的威懾戰略中面臨的最終的問題是:他們能成功地傳遞一種不涉及中國政權解體的未來世界秩序願景麼?
[責任編輯:李傑]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