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笑的專家連署 扁執政時代都在哪?

時間:2011-04-18 12:02   來源:台灣網

  日前,一群聲稱長期關注臺灣民主發展的海外學者投書檯灣謀平面媒體,質疑扁辦公文遺失案,馬當局移送涉嫌的前民進黨官員到“監察院”的時機與動機不單純。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6日刊載社評指出,如果這些學者及作家真的關心臺灣的民主制度,為何在陳水扁執政時期卻沒聽到他們的聲音呢? 至於一貫以污衊馬英九人格為業的該報,社會公信力早有公評,實在不值得回應。

  

  全文摘編如下:

  

  幾天前,一群聲稱長期關注臺灣民主發展的海外學者投書檯灣一家平面媒體,“致馬總統的公開信”,表達他們對臺灣政情發展的關心,認為之前關於公文遺失案,馬當局移送涉嫌的前民進黨官員到“監察院”的時機與動機並不單純。甚至批評馬當局公佈此事的時間點,選在蘇貞昌宣佈參加初選之前一天,根本是有意打擊民進黨的政治鬥爭。

  為了打鐵趁熱的新聞炒作,該平面媒體之後就以“民主政府要有傾聽逆耳忠言的雅量”社論來呼應該文,還說馬英九上任後,臺灣的民主狀況已連續遭到質疑,認為馬當局與大陸越來越近,將會使臺灣的民主制度弱化、重回威權時代。

  一貫以污衊馬英九人格為業的該報,會有這種說法,實不例外。他們對藍營的批評,從未假以辭色,可說是惡性的污衊及不實指控,像是曾兩次以造假的照片來欺蒙大眾,甚至在外界質疑該報社的民調真實性時,企圖矇混過關。對於該報的公信力,社會早有公評,實在不值得回應。

  臺灣一向對於海內外的批評,都抱持著“有過則改、無過勉之”的心態,很少辯駁,除非批評的出發點居心叵測、讓人難以接受,而此次的公開信就有這樣的味道。我們深信,有些學者真的是基於關心臺灣的心情參與連署的,但有些人的動機值得省思了。如果讀者能進一步明瞭少數學者或作家的背景的話,就應知道其實有些人是以“關心臺灣民主”為名,為民進黨向國民黨行政治鬥爭之實。

  首先,如果這些學者及作家真的關心臺灣的民主制度,為何在陳水扁執政時期威脅要關閉電子媒體時,卻沒聽到他們的聲音呢?當陳水扁全家都涉及貪污洗錢的醜聞之際,這些人仍沒有公開質疑陳水扁的操守呢?在陳水扁卸任之前,扁辦突然購買數十台碎紙機,當時各界無不猜測陳水扁意欲湮滅許多證據,相信許多失佚的公文,就在當時毀滅,而這些人亦保持緘默,不置一詞。倘若這些事發生在馬當局任內的話,相信他們的反應一定會截然不同。

  再者,領銜的白樂崎名義上是前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但目前卻是臺灣該報社集團的總顧問,所以他會帶頭質疑馬當局,就更讓人懷疑其政治動機了。而其中的連署人包括美國的臺灣人公共事務會昆布勞(Coen Blaauw)、譚慎格(John Tkacik)、澳洲蒙納許大學教授家博(Bruce Jacobs)及臺灣公報編輯韋傑理(Gerrit van der Wees)等人。他們的政治理念立場鮮明,長期與民進黨有密切合作關係,這種公然干預臺灣內政、打擊執政國民黨的作法,我們並不會太驚訝。因為自從馬英九推動兩岸和解以來,他們根本不願用心了解,反而常常以“冷戰”舊思維,希望能鼓動少數臺灣民眾與大陸相抗衡。

  我們尊重這些學者及作家的政治理念,但他們不應以此來公開抹黑臺灣地區領導人。況且學者及作家們不應該忽略一個關鍵點,那就是此案是因為陳水扁私自將許多檔案攜出“總統府”,並被特偵組查獲才引發的。他們連質疑陳水扁的聲音都沒有,如此的偏頗立場怎能昭公信呢?

  陳水扁知法玩法的教訓仍歷歷在目,而這正是馬英九獲得多數選民支援的主因之一,因為他們信任馬英九的人格特質與清廉形象,定能整頓官箴。事實證明,這兩年多來的政治口水比陳水扁在位的8年時間少了許多,人民也不必繼續再被“只問顏色、不問公理”的政治惡鬥所困擾。當然,那家“以打擊馬總統為樂”媒體的公信力早已被社會所藐視,因為許多莫名的紛擾就是源自於該媒體的不實報道。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