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到網路編輯泡製的黃色標題,同事小白近來心力交瘁。當年的甕安事件震驚中外,小白深入當地採訪官員和群眾,探尋那起嚴重的打砸搶燒事件後當地治理生態的重建,寫出了深度調查《曾讓甕安不安的小鎮救贖之路》,忠實反映一個小鎮反思中的自我救贖。沒想到,報道刊發後網站轉載時,標題被篡改成了聳人聽聞的《甕安官員稱黑社會是政府養大的》。這一標題完全扭曲了文章的原意,報道通篇寫的都是浴火重生後的變化,只是談到當年黑惡勢力形成時,當地一位官員反思說:從某種意義上講,黑惡勢力是我們政府養大的——沒想到這句話被無良編輯割裂語境、無視文意地單拎了出來,加粗加黑做成了“驚人”標題。
在這個缺乏耐心、浮躁輕率的淺閱讀時代,標題的誤導下,很少有人再去細讀報道原文,網民情緒輕易就被標題煽動起,習慣性地將矛頭指向了政府和官員,謾罵如暴風雨般涌向當地官員。於是,一篇反思甕安事件、反映政府重建公信努力的深度報道,在標題被網路編輯篡改後,淪為網路一次消費公眾情緒、拉升點擊率的機會。當然,這樣的反應正是網編所期待的效果,可這是出乎記者意料之外的,更是接受採訪的甕安官方所始料不及的,同事打電話讓相關網站的編輯改掉這一扭曲報道、刺激民憤的黃色標題,沒想網編們一個比一個霸道,就是不改。
同事的憤慨,我深有體會,相信很多采寫新聞的人都有切膚之痛。前段時間,《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反思當下中國社會的極端主義,我寫了一篇評論呼應並延伸這一極富現實意義的話題,題目為《批判極端主義,也要反思現實土壤》。沒想到某網站在轉載時,將題目改為極具挑動性、起鬨性的《中青報駁某些媒體:極端是因權力被壟斷》,並列的標題是《人民日報昨日發文:民眾應擯棄狹隘極端主義 客觀看待腐敗》——這樣的標題,是對兩家報紙評論的雙重扭曲,用政治鬥爭的思維看待不同觀點和誤導公眾,篡改評論觀點,刻意營造衝突,消費公眾情緒。
這樣的黃色標題,是當下新聞界的一顆毒瘤——它既製造著假新聞,誤導著公眾,以飲鴆止渴的方式損害著網路媒體的公信力,還破壞著網媒與紙媒、網路編輯與傳統記者的合作關係,更以“惟恐新聞不刺激,惟恐衝突不激烈”的嗜血偏好,加劇著社會的衝突。
作為一個紙媒從業者,我並不認為網路新聞編輯只是搬運新聞的機器,不認為網路媒體在轉載新聞時必須忠實于原標題,而認同其轉載的過程有標題的編輯權。我也承認,網路編輯有時做的標題更好,更能敏銳地把握讀者的興奮點和新聞的價值點,但轉載畢竟只是轉載,網路對標題的編輯權是有限的,必須忠實于新聞報道原文,不能無中生有捏造不存在的觀點,不能斷章取義放大不合作者原意的資訊,不能為了點擊率而渲染和誇大衝突,不能為了迎合某種低級趣味而製造低俗的噱頭。必須在讀懂原文、理解報道的基礎上對標題進行再創作,而不能淩駕於作者和報道之上,濫用轉載時的編輯權。缺乏文字理解能力的話,就忠實地做一個新聞搬運工和資訊抓取機器,不自作聰明,不想當然,不畫蛇添足,這種不作為也是網編的一種職業倫理。
可是,這基本的倫理尚未成為網編的共識。傳統媒體經過這麼多年的積澱,自上而下從編輯到記者,已經有了一套嚴格的職業規範,而網路媒體在中國發展的這些年中,尚未建立起一套職業規範。沒有規範,就沒有底線,沒有底線,很多時候就會無所顧忌。在點擊率和經營壓力下,網路的考評機制甚至縱容編輯做聳人聽聞的黃色標題,鼓勵網編的流氓化、輕浮化、小報化、嗜血化。加上當下新媒體發展的強勢(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傳統媒體面對網路的衝擊缺乏平等的話語權,這種不均衡的博弈局面,加劇著網路在轉載中對傳統媒體權利的肆意侵犯。面對網媒小偷般的轉載和強盜般的篡改標題,雖然敢怒敢言卻拿它沒有辦法。
說這種黃色標題是新聞毒瘤,一點也不誇張。其一,它製造著假新聞,標題黨喜歡詭辯假標題不是假新聞,其實不然,標題是新聞的一部分,標題捏造了並不存在的資訊,當然也是假新聞。而斷章取義的誇大,則為假新聞的傳播滋生了土壤;其二,誤導著公眾,不要辨稱新聞原文沒有變化,在只讀標題的浮躁傳播語境中,公眾很容易被標題牽著鼻子走;其三,破壞著傳統媒體與被採訪對象的關係,政府部門本就對記者小心翼翼,擔心某句話被放大後引發誤解,記者小心地通過善意的報道修復這種不信任的裂痕,可網媒一個斷章取義,足以毀掉紙媒無數的修復努力,更讓官方對媒體充滿防範;其四,破壞著網媒與紙媒的合作關係。本來,網媒與紙媒的良性合作優勢互補可以助推輿論監督,紙媒發掘新聞,網媒擴大影響,紙媒繼續跟進,可網媒為了點擊率而扭曲紙媒報道,則使合作遇到了巨大障礙。最重要的是,網路黃色標題黨的這種“惟恐衝突不激烈,篡改標題挑情緒”的起鬨習慣,純粹是在消費網路的民粹情緒和階層衝突,利用公眾的某種不滿贏利,這樣的標題只會向本就充滿暴戾之氣的社會輸入更多的暴戾,更多的情緒化,更多的仇恨和對抗。
黃色標題黨的毒瘤危害新聞界,某些網媒網編不自律,終會自食苦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