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像被央視打開工賽克”。這則新聞一播出即被廣泛傳播。藝術品除了藝術屬性,還有社會屬性,尤其是一些知名度非常高的作品。那麼,大衛該不該打馬賽克?
“大衛的馬賽克”一齣,各種民眾想像也活躍起來。不過與以往無論民意如何洶洶,我自巋然不動不同,這次央視及時一副和藹可親的模樣,在節目重播中還了大衛像一個真相——馬賽克消失,眾看客終得一睹為快。
不過,仔細看看新聞,這次到中國來的“大衛”,並不是我們熟悉的那位,而是“大衛·阿波羅”。中國觀眾熟悉的那尊,在1873年被遷移到佛羅倫薩藝術學院畫廊。而對比下這兩個不同的作品,無論是身材還是這次新聞的焦點,似乎都不可相提並論。在習慣了大衛像之孔武有力之後,再看看去掉馬賽克的阿波羅像,實在是有些婉約可愛路線了。如此,似更顯出央視對民眾承受能力和道德水準,有些操心過度。
不過,央視此舉真是毫無價值?我卻想唱唱反調。實際上,電視螢幕中何種形象可以出現,何種不可以出現,一直存在爭論。固然大衛像被強行穿上的銅質無花果葉最後被摘掉,朝著最後的解放一路狂奔,可是社會發展的詭異之處恐怕在於,反對者亦有價值。革命並非永遠正面,而有保守者參與博弈,方能確保社會在正確軌道上運作。
事實上,敏感部位被打馬賽克,未必意味著就是色情,可能僅僅是因為不合時宜。比如在全家老小吃晚飯的時候,出現此部位是否引起人們的不適?即便可以證明,這種“不適”毫不合理,是愚昧落後的,不過你總不能剝奪人們表達自己真實感受的權利吧?
1994年,香港淫褻物品審裁處把雕像大衛像評為不雅,理由是該雕像裸露男性性器官。此評審引起社會輿論強烈抨擊。香港最高法院及後推翻有關裁決,而法官判詞中亦表明任何有理智者都不會將大衛像視為不雅。這件事,自然被拿來作為詬病央視的證據,不過我們也可以從另一角度想想,即便在我們視為開放之地的香港,也有一股社會力量試圖給大衛像打開工賽克。不過到最後,各種觀點、各種訴求都有個講道理的地方,並有一個最高法院作出最後判決,這才是一個社會應有的狀況。
不過那些畫面應該給什麼人看,能給什麼人,這還真是個問題。據美國學者研究,電視暴力和少年兒童侵犯性行為之間確有因果關係,而在社會壓力之下,1996年12月19日,美國借鑒電影分級管理的成功經驗,正式出臺了電視分級管理辦法。以性、粗口和暴力等內容作為評判的主要內容,以是否適宜少年兒童觀看為標準,將電視節目分為多個級別,而如央視這樣的公共電視臺,又是在暑假期間中午時分,恐怕應該按照最嚴格的標準執行吧。
話說回來,就民眾而言,為什麼打開工賽克,又為什麼去掉馬賽克,都不得其解。這種打上你想看也看不著,不打你不想看也得看的狀況,才是真正要改變的狀況。(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