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秀節目《好聲音')">中國好聲音》一炮而紅,首期10位名不見經傳的學員登場,“好聲音”把觀眾“聽出一身雞皮疙瘩”,通過微博“奔相走告”,節目迅速佔據了微博實時熱詞排行榜第一名。熱議持續到次日,關於選手身份的“質疑”逐漸涌現。為亡父實現音樂夢想的23歲女孩被指是“選秀專業戶”;美甲店小老闆被指曾簽約齊秦唱片公司;農民選手被指家境殷實;就連一位選手眉上的痣也被人質疑前後兩個鏡頭位置不一……
“好聲音”遭遇的不同聲音,似乎驗證了“人紅是非多”的通用性。關於選手的“造假”爆料,有一些自可當成笑料,比如眉上之痣位置有異;另一些,節目組也于昨天迅速給出回應,解釋了幾位選手的背景來由:即便有過“類專業”經歷,不影響他們展現“好聲音”。來得及時的聲明得到網友認可。
有人認為,選手身上的故事純屬“附加值”,因為他們是在評委已經盲選的情況下才講出故事,不影響評委的決定。也有人說,“好聲音”讓評委認可選手,但“好故事”無疑是讓選手在網路上獲得更大話題性的原因。今夏,各大頻道重新包裝的歌唱類綜藝節目已超10檔,就連口號都大致相同,不是“尋找中國最好聽的聲音”,就是“尋找中國最動聽的聲音”。也許,做節目的都在挖空心思尋找這樣的“好聲音”:他們單純動聽,背後又有不矯揉造作的人生經歷或故事。而觀眾的質疑恰恰點出了“好聲音”的稀缺——煩透了被節目效果包裝起來的各種“附加值”,就不能光聽歌嗎?
也許,“好聲音”在起跑線上遭遇的波折並非壞事。觀眾的正反評價都值得電視業者記取——
別讓故事“搶戲”。好聲音,清清白白、簡簡單單,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