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走出“諾獎”情結?

時間:2012-09-10 10:15   來源:工人日報

  近日,很多文化媒體刊登了《諾貝爾文學獎博彩賠率出爐,中國作家莫言居榜首》的文化新聞:2012諾貝爾文學獎將在10月揭曉,沒有人知道最終的得獎人是誰,但這並不妨礙博彩公司每年樂此不疲地猜測。全球著名博彩公司Unibet近日在網站上公佈了諾貝爾文學獎獎項的賠率表。中國作家莫言首次出現在類似的名單上,以一賠六點五排在第一位,緊隨其後的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其賠率為一賠八。

  這預示國內文化媒體預測“諾獎”風又起?不禁叫人想到一位作家所說:中國又到了該追問為什麼不得諾獎的季節。

  這些年來,每當諾貝爾文學獎揭曉前後,我們的文化媒體便開始討論這個令世人關注的世界最高文學獎項。這些報道、討論涉及方方面面,但更多的還是關心中國作家何時能夠摘得“諾獎”桂冠。近日,在新華網上的一篇《中國作家距諾貝爾文學獎還有多遠》的文章,就認為“莫言的可能最大,這與作品註定密不可分。”這是否是對莫言有希望獲得“諾獎”的一種評判和預期的巧合?

  然而說起來,無論我們的文學界,我們的作家,還是我們的讀者,對“諾獎”確實是抱著一種很複雜的心理,甚至可以說,中國文學和中國作家對“諾獎”可謂積累了很深的情結。這些複雜的文化情緒,有焦慮、有期盼、有爭取、有自信,也有失望,甚至還有表示拒絕“諾獎”的……這種心態也許並不難理解,這是渴望世界文學對中國文學、對中國作家的認同,希望我們的文學、我們的中國作家融入世界文學的發展潮流,對世界文學的發展作出貢獻……愛之深,責之切啊。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文明古國中國為什麼屢屢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中國經濟對世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中國的文化也為其他國家的人民所喜愛,中國文學豈能總是處於世界文學的邊緣、被冷落的地位?

  那麼,我們應該對諾獎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

  這幾年,國內的文學發展中,雖然有因為某位作家的獨特的文學成就便發出“某某作家是中國離諾貝爾文學獎最近的作家”這樣頗有熱情、信心的預言,但大多數的中國作家、評論家和讀者對“諾獎”的態度,是越來越理性、冷靜和客觀了。

  文壇上,曾傳出嚴歌苓的《第九個寡婦》獲諾獎提名的新聞,但嚴歌苓在近日的《諾獎真能代表世界文學走向嗎?》一篇文化採訪中說:“我從未按照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標準進行寫作。國內的作家或者說讀者似乎有很強的諾貝爾文學獎情結,我對此不是很理解。”諾貝爾文學獎是瑞典人評的一個文學獎,真能代表世界文學走向嗎?我們為何要把評判我們的文學價值的標準交給瑞典的老院士們?其實他們評獎時考慮的因素不僅僅是文學本身。很多世界著名作家沒有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但他們的影響力不比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的影響力小。

  其實,莫言對待這個諾貝爾文學獎,非常平淡和冷靜,莫言曾說:“每年到那個時候,媒體都要拿著這個話題做一些文章,實際上跟作家的寫作並沒有多少關係,也有一些批評家在諷刺挖苦中國作家有諾貝爾文學獎焦慮症。這個諷刺不一定是正確的,其實有的時候我們已經忘掉了,是他們沒有忘掉。”

  這更讓人想起臺灣作家余光中談及“諾獎”所說,華人應該有自己的文學獎,“不要把諾貝爾文學獎看做世界文學獎,把它當做西方文學獎就比較好一些,因為它主要就是給西方語系的”。

  因此,我們不妨對這個“諾獎”理性一些、淡定一些、超然一些。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