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文娛辣嘴

“票房注水”豈能無藥可治

2016年11月29日 10:47:13  來源:南方網
字號:    

  截至11月13日,2016年中國內地總票房突破400億元大關,比去年破400億元提前了19天。在電影市場票房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票房注水”現象卻變得相當普遍。國家電影專項資金辦公室副主任李東表示:“目前熱映的所有票房比較高的影片幾乎無一例外都有票房注水”。(11月27日新華網)

  票房注水,業界之恥。儘管都明白這個道理,但事實上,為了票房上好看,高人一等,千方百計在票房上玩貓膩。諸如媒體曝光的偷票房,買票房與送返點,幽靈場,補貼等方略。以最典型的偷票房為例,觀眾明明看的是A電影,影院給的票據單上寫的卻是B電影,票房和收益全算到B片頭上去了。消費者若不深追究,“偷”票房就相當容易。

  “票房注水”套路不同,但殊途同歸,為的就是讓票房數據做得好看些,賺取足夠多的吆喝,吸引更多的眼球,最終將更多路人影迷導入影院;同時,這也對搶佔排片有利,從而擠壓同檔期電影;再就是,一些發行方,為了縮短成為一線發行公司的“曲折之路”,票房作假也是慣用手段。而就影院而言,對此現象也見慣不怪,更或存在著“利益”勾連。

  不過值得警醒的是,因為電影票房的交稅、分賬並不以此為標準,而是另有一套官方數據。也就是說,票房吹上天,交稅、分賬也得按“實際”情況計算,“吹牛不上稅”,用在這上面再恰當不過。因此,吹,臉上有光,利益也不受損;不吹,不入流不說,對自身的利益或許就有損傷,與其如此“大家”就索性一起來“吹”。

  自然,“票房注水”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借用官方話:票房數據造假,讓電影市場深受其害。“注水”的背後,直接導致票房數據失實,影響投資人、政策制定者對市場的判斷,甚至影響到行業發展。當“唯票房論”成為評判影視好壞的唯一標準時,“假票房”與“假繁榮”就是一脈相承的,這無疑是以踐踏社會誠信為代價的。

  對“票房注水”這一業界“醜態”,不僅需要揭醜,更需要出臺措施加以治理。畢竟,票房潛規則盛行的背後,是巨大的經濟利益趨勢和市場監管不到位造成的。而這也並非奇疾異病。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電影產業促進法,為促進電影產業健康繁榮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當然,善法下的良治更重要。

  不過,治病去根,除了需要外部給藥外,自身的強筋健體也很重要。“票房注水”症,更需要自身的刮骨療傷。否則,一味地弄虛作假,千方百計把票房“吹上天”,但也有落地的一天,越高豈不“摔得越疼”。須知,當票房拼命注水,淪為泡沫資產,肯定有人要為泡沫買單;畢竟,有過前車之鑒了。該醒醒了。(南方網楊玉龍)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