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邊緣小鎮黎集鎮,因一則“向當地百姓收取自然水費”的消息,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7月4日,中國網路電視臺報道,黎集鎮農民用天上下的雨種田,卻被告知需要交納自然水費。7月9日上午,《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趕赴黎集鎮採訪發現,荒唐水費背後,暴露出的是鄉鎮財政日益困難的窘境。(7月10日《第一財經日報》)
倘若事實確鑿,這種收費可謂太有才的“創新”了。天下下的雨水,不是當地政府人工降雨所致,與當地政府無關,完全是大自然的產物,當地政府收費毫無道理。如果這種收費可以成立的話,那麼,以後曬太陽是不是要收“陽光費”?呼吸空氣是不是要收“空氣費”?這種做法與黑龍江把風能太陽能劃歸氣象部門批准利用的資源,如出一轍,是“霸道”邏輯!
眾所週知,種田的經濟效益低下。一些農民說:“單靠種田,連小孩學費都繳不上。”正因為如此,農民不願為土地投入,如果再徵收“自然水費”或類似收費,將進一步挫傷農民種田的積極性,會把農田推向荒蕪,我們的糧食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其後果不堪設想。現在,農業稅取消了,但各種名目的亂收費大量存在,向農民徵收“自然水費”或類似亂收費,抵消了取消農業稅帶給農民的經濟效益,使農民的負擔更重。因而,對徵收“自然水費”或類似亂收費,我們必須說“不”,予以及時的遏制。
有些亂收費是當地政府的“斂財”行為,權力自肥,令人深惡痛絕。而有些亂收費則是當地政府財政困難的無奈選擇。拿黎集鎮來說,雖然每年上級財政部門都給黎集鎮撥款近百萬元,但這些錢僅夠開工資的,其他必需開銷沒有著落。在基層,這種財政困難的現象較為普遍且較嚴重。顯然,為了避免征收“自然水費”或類似亂收費的荒唐行為,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上級政府應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積極幫助基層政府拓寬財政收入渠道,如,招商引資,“借船出海”,推進農業產業化,等等。(台灣網網友 于文軍)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