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牟縣公開拍賣超編公車,43輛車賣了39.11萬元,平均每輛車9000多元,其中一輛麵包車只賣了1600元,比估價還低。此事被各大網站轉載後,很多網友戲稱“公車賣出了廢鐵價”。中牟縣相關部門作出回應,稱被拍賣公車很多接近報廢,車況較差,而且多是麵包車,所以拍價不高。(7月15日《廣州日報》)
此前,溫州剛剛因215輛公車公車拍賣均價不到5萬元,被指有變相賤賣公車之嫌。沒想到,中牟公車拍賣再次讓人大跌眼鏡,平均一輛車9000元出頭,甚至趕不上一輛稍有檔次的自行車,難怪有網友詰問道:“中牟在賣車還是賣鐵?”
面對質疑,溫州、中牟兩地先後作出回應,均表示所拍賣的公車車齡較長,車況較差。並且,對於這樣的結果,有關部門非凡沒覺得虧,反倒認為賺了。事後,溫州車改辦處置組組長黃暉向媒體表示,“有這樣超過預期的拍賣結果,我們感到滿意”。中牟方面則高調宣佈,通過拍賣公車,實現國資增值53.2%。
究竟是公車拍賣,還是公車賤賣,有關部門和公眾的態度截然對立。這不能怪公眾過於敏感。常識告訴我們,無論是行政機關,還是事業單位,其公務車總是養尊處優,車隨人貴。畢竟,“一年換5個輪胎”的保養待遇豈是其他社會車輛所能比擬的,即使有些公車年老色衰了賣不上肉價,也至少不會跌到白菜價。然而,拍賣價格低過市場均價、跌破公眾預期卻是普遍現象。
早在2006年5月,工行四川省分行一次機關車拍賣會上,20輛機關車總成交金額為46.09萬元,就曾陷入“賤賣”風波。據悉,一位拍得兩輛公務車的買主甚至意猶未盡地表示“只要成交價合適,買10輛都行!”與之相輝映的是,當時一輛起拍價為2300元的奧拓車,最終以1.1萬元成交,是起拍價的近5倍。拍公車不是買古玩字畫,1.1萬元的成交價應該基本符合車輛的實際價值,於是,我們不得不懷疑2300元的起拍價究竟是怎樣定出來的。
當然,將起拍價定得適當低一些,營造人氣,吸引更多的人參加拍賣,也是拍賣的一種策略。不過,這必須建立在開放參與、公平競爭的基礎上,通過競買者的相互競價,推動成交價趨於合理。然而,中牟拍賣43輛公車,共有40余名競買人辦理了競買手續,基本上是見者有份。按理說,如此低廉的價格,想買的人應該擠破門檻才對,哪能只有1:1的競買比例?這種不正常現象的背後,是否存在“蘿蔔拍賣”的貓膩,有沒有領導優先、前使用人優先、內部員工優先之類的暗箱操作。
通過拍賣的方式出售公車,其本意就是要在公平競爭的基礎上,使公車能賣出一個好價錢,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公車拍賣頻陷“賤賣”風波,不僅有損公車改革的形象和公信力,更加劇了國有資產流失的風險。要想走出怪圈,一方面要做到公開透明,及時向社會發佈車輛估價資訊,最好把每輛車的使用年限、計算公式等在網路上公開。另一方面,要確保公平參與,堅持面向社會,讓身份不同的買主都站在同一起點上公平競爭,充分博弈。如此,才有可能會拍出一個比較合理的價格,不至於讓老百姓心疼得直嘬牙花。(台灣網網友 王琦)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