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記者採訪1名高位截癱53年老人時問“最開心的是什麼”,遭到眾多網友質疑。記者還問“最遺憾的事是什麼”時被醫護人員打斷說,再問就該流淚了。此外,央視還問別的老人“現在最在乎什麼”時,一位80歲老人說“年齡大了,不希望活著。”(10月22日人民網)
最近,央視“走、轉、改”的採訪,引起網民們的關注,褒貶不一。應當說,無論是“你幸福嗎?”的採訪還是“最開心的是什麼?”,都反映了社會底層的真實反映與訴求,耐人尋味。至於問題的設置,有不合理之處,但只是個有待於改善的技術問題。
從央視的採訪看,現在的老人害怕孤獨,渴望親情,這是我們進入老齡化社會所須認真面對的問題。由於計劃生育,現在老人的子女多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獨生子女長大了,或在外地就學或工作,老人們成了“空巢老人”。 有關資料顯示,國內日益增多的老人中,“空巢老人”約50%,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離不開親情,尤其在年老體弱、遠離社會人群的時候。對老年人來講,寧可吃得差些,養老金寧可少一些,穿得寧可簡樸一些,住得寧可簡陋一些……然而,他們最忍受不了的是親情欠缺的精神折磨,正如被採訪的老人所說:“現在的孩子不像從前的孩子,從他們身上感受不到溫暖。”“恨不得死,死倒不怕。”“希望3個女兒能常回家看看,現在有話沒地兒說去”等。看來,在某種程度上,親情欠缺無疑于家庭的變相“暴力”。
毫無疑問,以講求“孝道”著稱的國內家庭,不能無視老人們的親情訴求,兒女們須努力滿足老人們的這一訴求。“常回家看看”,多陪一下老人,打打電話,從精神上撫慰老人……然而,我們也不能不看到,現在,若讓兒女完全滿足老人們的親情渴望,也確實難了些。別說在外地的子女與老人們“見面難”,即使本地工作的子女見面也難,因為工作生活節奏快、時間緊張,工作和生活壓力極大。因而,關愛老年人,不僅僅是家庭的責任,也是政府的責任、社會的責任、用人單位的責任。為此,要進行制度設計,推動年輕人敬孝老人,讓老人們告別孤獨寂寞的晚年生活。如,給年輕人們提供盡孝的時間便利,對敬孝老人做得好的年輕人,予以表獎,等等。另外,計生政策似乎也應調整,如果家庭不是獨生子女家庭,老人們身邊就可能有子女陪伴,親情訴求不像現在這樣強烈。
需要指出的是,老人們渴求親情,並不等於說他們不重視物質需求,只能說,渴求親情是他們最起碼的需要。在他們無法全面滿足所有需求的現實情況下,他們首先渴求親情。因而,我們在優先滿足老人親情訴求的同時,也要重視滿足其物質需要。老人們的子女要努力,政府與社會也要努力。(台灣網網友 于文軍)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