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貧困戶吃“技能飯”還需落實“進課堂”

2017年02月07日 17:32:27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提升貧困群眾素質和技能,增強脫貧內生動力和能力,關鍵靠教育。”該村第一書記井鐘告訴記者,“農民夜校”開課以來,已經吸引了近50名有勞動能力的農牧民走下馬背,走進課堂。(四川日報)

  攻克扶貧“攻堅戰”不是常說常新,而要讓扶貧工作越做越少,最好是讓扶貧成為“歷史”,才是取得扶貧的真正勝利。要實現這一目標,只靠經濟上的“扶”是不夠的,杯水車薪,要靠技術上的“扶”,才具有可持續發展性,才讓擺脫貧困成為可能。

  康定俄達門巴村靠教育讓村民吃上“技術飯”,一些村民成為養牛能手,靠技術讓家庭有了源源不斷的收入,這才是讓貧困戶脫貧的關鍵一招。雖然,村民嘗到了“進課堂”的“甜頭”,開始正確認識教育,也願意主動接受教育,但是要讓“農村夜校”或者其他形式的教育持續發展下去,還需要深入研究、探討、煥發“進課堂”的吸引力,避免一些村民對於“學習”淺嘗則止。

  一方面要加強“進課堂”的宣傳力度。任何事物都會遭遇邊際效益遞減的困境,讓村民“進課堂”也不例外。那麼要想讓村民掌握“新技術”,獲得“新知識”,就不能讓其停下進課堂的腳步,就要加強教育優勢的宣傳力度,讓教育觀念植根村民心中,成為動力、信仰,才能保證其對於教育的渴求,也才是吃上“技術飯”的保障。

  另一方面要保障“進課堂”的實用性。課堂知識及時、實用、高效才是“農村夜校”魅力不減的法寶。如果知識脫離或者滯後於生產,那麼村民對於教育的評價就會大打折扣。那麼要讓“進課堂”長盛不衰,就需要教育組織者多花心思在課堂知識上,提高知識的使用效能。

  讓貧困戶吃上“技術飯”不是看上去很美,尤需多方發力,不止是村民的事,更是村委會的事,只有讓課堂知識實用、高效,才能讓“技術”有用武之地,才能讓村民真正靠“技術”吃上飯。(台灣網網友:胡臣臣)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