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蔡英文當局在過去李登輝、陳水扁時代推動“南向政策”的基礎上,推動所謂的“新南向政策”,表面上看是標新立異、有所進步;其實是老調重彈,了無新意,“換湯不換藥”。蔡當局推動“新南向政策”是試圖在堅拒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追求“漸進型臺獨”的情況下,以東南亞市場取代中國大陸市場,以擺脫臺灣對中國大陸市場依賴。從現實情況來看,蔡當局推動“新南向政策阻力種種,困難重重。
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在“5.20”就職演說中指出:“推動新南向政策,提升對外經濟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指大陸市場)的現象”。接著,蔡當局成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並設立“東協及南亞研究智庫”,而且通過“新南向政策綱領”,以促進臺灣與東盟、南亞及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經貿、科技、文化等各層面的連接,希望能夠共用資源、人才市場,創造互利共贏的新合作模式。
有些蔡當局派出官員前往東南亞國家開展溝通交流活動遭受挫折。2016年8月2日,臺灣前雲林縣長、民進黨“立委”蘇治芬前往越南慰問遭受越南當地政府杯葛的台塑集團河靜大煉鋼廠時,在河內機場被越南政府扣押了9個小時,要不是臺灣駐越南代表處“緊急救援”,很可能遭遇“牢獄之災”。3月26日,臺北市長柯文哲啟程前往馬來西亞吉隆坡、泰國曼谷、印度新德里等進行“城市外交”,宣傳8月在臺北市登場的世界大學運動會,27日上午原定要拜會馬來西亞吉隆坡市長卻踢到鐵板,遭到對方臨時取消全面行程的回應,吃了“閉門羹”。去年5月,前臺灣地區領導人呂秀蓮原本要到泰國參加一場峰會,被泰國“暫緩核發簽證”。3月27日,應泰國臺商邀請前往訪問,再度被泰國拒發簽證,氣得酸溜溜道,“泰國也不是一個多了不起的國家。”還要求臺灣當局要對泰國“硬起來”。
不少臺商前往東南亞國家投資設廠受到重罰。不少臺商聽信臺灣當局“南進政策”的說帖,響應臺灣當局號召,前往東南亞國家考察評估、投資設廠,指望開闢新天地,謀求更大發展,但卻受到重罰。例如:台塑河靜鋼廠是越南最大的投資項目,經過近10年的規劃、興建,終於在去年7月要生產營運了,但就在點火前夕,河靜鋼廠先是被越南政府查稅,要求補交7000萬美元的稅款;接下來,越南政府又以該廠排放污水不當,導致魚群大量死亡一事為藉口,勒令其繳納高達5億美元的罰款。為了讓鋼廠早點點火,台塑最終只得“花錢買平安”。另外,臺灣“中鋼”在印度投資設廠也受到印度違背承諾、擅提稅收的對待,印度政府推翻設廠前的協議,擅自將熱軋原料關稅從5%上調至10%,而日本、韓國等競爭對手的稅率只要1%。
許多臺灣民眾願意到大陸發展,不願意到東南亞國家去發展。由於兩岸同文同種、交流方便,大陸基於“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秉持對臺“讓利”的原則,持續向臺灣同胞特別是大陸的臺胞釋放善意,關心照顧。今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宣示,“要持續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為臺灣同胞尤其是青年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多便利。”這為臺灣同胞前往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給予了希望,提振了信心,增添了動力。臺灣遠見民調中心發佈的“遠見研究調查”最新一季民調顯示,在20至29歲的臺灣年輕人,59.9%的受訪者想去大陸工作求學或投資;在涵蓋各年齡層的民調結果中,共有51.5%的受訪者表達了這樣的意願,遠遠高於想去東南亞國家發展的比例。蔡當局推動“新南向政策”,鼓勵年輕人學習東南亞語言,不過據臺灣金車文教基金會去年9月民調顯示,臺灣學生中僅有2.4%認為需加強學習東南亞語言。顯然,臺灣許多民眾對去東南亞國家發展不太感興趣,看好並願意到大陸發展,不看好並不願意到東南亞國家發展,蔡當局推動“新南向政策”還會受到主流民意的認同和支援嗎?
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蔡當局應當從推動“新南向政策”遇到種種阻力,遭受重重困難的實踐得到啟示:只有早日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客觀事實,儘早實現跟大陸的良性互動,與大陸共商兩岸交流合作事宜,才能使臺灣更好利用大陸市場,也才有在推行“新南向政策”中排除困難、消弭阻力,取得預期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利用大陸與東南亞的兩個市場。(台灣網網友:張良驊)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