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工作要用腦、用心、用情
精準扶貧要花繡花針功夫,需要扶貧工作者走進田間地理,洞察當地隱藏的商機,用智慧把荒廢的沙土地變成富饒的金礦,用現代化資訊技術成為輸送財富的橋梁。換個思路,死衚同就變成了活路;結合扶志與扶智,讓扶貧對象更快走上致富路;精準對接缺啥補啥,換來人民積極配合使扶貧工作快速見效。扶貧工作不可使蠻力,細心觀察、思維開闊便能事半功倍。(4月22日,人民網)
海南省把被當地人視作累贅的沙土地變成了種地瓜的高產值土地,全靠扶貧工作者的“火眼金睛”發現了這片沙土地是富硒地,能種出營養價值很高的富硒農產品。送種苗、送農資、教技術、保價收購,完整的扶貧產業鏈就這麼建立起來,當地人民眼看著扶貧工作者“變廢為寶”無不稱讚,工作有了、收入高了、樓房也蓋了,老百姓的幸福溢於言表。電視夜校的開辦給人民送去大腦營養的補給,講政策、講科學、講技術,為當地百姓量身打造的節目實用性強、接受範圍廣。熱線電話直通職能部門,一對一解決問題,夠精準、夠快速,人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變化,從“要我脫貧”變成“我要脫貧”。扶貧工作者用細心、耐心、愛心感染著貧困地區的百姓,幫助貧困戶找出路,給當地百姓量身裁衣找項目,獲得了百姓的信任,百姓有困難會主動找黨和政府尋求幫助,有不懂的地方也會主動學習。評先進、立榜樣、樹模範,鼓勵機制充分調動貧困戶主動配合扶貧工作的積極性,大腦的富足帶來的是生活的富裕。有了“我要脫貧”的志向,有了積極向上的心態,有了勤勞肯幹的雙手,還有與時俱進的思維,脫貧致富就在眼前。
扶貧工作者就是老百姓的眼睛,去發現當地被忽視的寶藏;扶貧工作者就是老百姓的鄰居,最了解每家每戶什麼才是最需要;扶貧工作者就是老百姓的導師,指引身處困境的家庭走出泥濘;扶貧工作者就是老百姓的靠山,讓貧困戶沒有後顧之憂的放手幹事業。扶貧工作傳遞的是不服輸、不認命的精神,傳達的是黨和政府對群眾的不放棄、不拋棄,聯絡的是幹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感情,收穫的是齊心協力創造美好生活的拼勁兒。為保證扶貧工作圓滿完成,必須做到幹群關係融洽、扶貧方法科學、發展定位精準。現在到了脫貧攻堅最難的階段,需要扶貧工作者不急不躁、穩中求進,繼續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堅定必勝的信心,奪取最後的勝利指日可待。(台灣網網友:未遮山)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