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潘錫堂:持續下滑的臺灣經濟如何振興?

2012-07-25 09:2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出口連續4個月負成長,景氣指標連續7個月亮出藍燈。《海峽導報》今日刊載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潘錫堂的評論文章指出,臺灣經濟面臨的挑戰的確十分嚴峻,不僅臺當局要有效扮演搶救經濟火車頭的角色,企業更應做好“固本培元”的工作,如此方能標、本兼治,強化臺灣經濟成長動能。

  全文摘編如下:

  臺灣出口連續4個月負成長,景氣指標連續7個月亮出藍燈,臺灣“中央研究院”日前大幅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1.94%,馬英九緊急指示行政部門提出振興方案。展望未來,臺灣經濟面臨的挑戰的確十分嚴峻,不僅臺當局要有效扮演搶救經濟火車頭的角色,企業更應做好“固本培元”的工作,如此方能標、本兼治,強化臺灣經濟成長動能。

  此次“中研院”之所以大砍臺灣今年GDP預測值,由去年的3.81%調降為1.94%,主因有二:一是原先去年底預估臺灣經濟今年第一季應可望觸底,然後逐步回升,但實際上第二季經濟依然低迷。例如:臺灣經濟對出口甚為依賴,但今年對外出口成長連跌4個月,累計上半年出口衰退達4.7%,遠不如預期目標。二是未來影響經濟的不確定因素,主因包括歐債危機未平,再者大陸經濟成長的力道減弱、美國經濟復蘇緩慢,使得全球前景黯淡。

  此波景氣下滑主要來自歐債危機持續惡化,今年歐元區經濟預估將衰退0.3%。除了歐洲,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美國今年可望成長2%,但近來各項指標都不佳。往昔歐美走衰時,金磚國家成為重要支撐,不過,今年以來,中、印、巴等國經濟也露出疲態。大陸及美、歐是臺灣3大出口市場,這些地區經濟衰退,自然會影響臺灣的出口。今年以來,臺灣出口與外銷接單連續4個月負成長,展望下半年,如果接單持續下滑,出口成績很難樂觀。

  針對當前危機,臺當局“行政院”召集財經首長研商新的振興方案,提出“拼出口”、“促投資”與“旺消費”等口號。先就“拼出口”而言,臺灣出口情勢日趨嚴峻,體現出3個“必鬚根本改變”的經濟發展核心運作模式。第一個“必須改變”的是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成長模式,出口仍然重要,但不能是“唯一”重要,臺灣必鬚髮展出內需與出口並重的雙引擎;第二個“必須改變”的是臺灣不能再長期依賴代工模式,在大陸從事電子業的臺商多以代工為主,景氣下滑,代工廠微薄的利潤被進一步壓縮,形成雙重打擊,因此必須往供應鏈上方包括技術創新、樹立品牌等尋求突破;第三個“必須改變”的是過度依賴製造產品及以美、歐作為最終市場的出口模式,轉而開發新的出口市場,同時也要努力拓展服務業出口。

  尤有進者,要改變經濟成長模式,關鍵在於當局領導人必須徹底揚棄“出口最重要”的迷思,切勿只存快餐心態,以新台幣貶值等權宜手段來提振出口,反而應釋出更多公共資源來改善民眾生活品質及生活環境,並結合產業發展,創造全面均衡的經濟成長模式。

  再者,臺商在全球供應鏈上一直側重於“製造”,並和歐、美品牌大廠形成共生關係。美國近年推動“鮭魚返鄉”,積極重振製造業版圖,可供借鏡。馬當局也正積極推動臺商返臺投資,並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吸引臺商回流,但唯有以創新重新定位“臺灣製造”在全球供應鏈的價值,才能建立嶄新的成功出口模式。

  另就“促投資”而言,依臺灣“主計總處”預估,今年當局投資將衰退11.38%,民間投資幾乎是零成長。在民間投資低迷不振之際,唯有靠當局擴大投資,而“行政院”此時卻大幅縮減當局投資,可謂政策前後矛盾。“中研院”建議當局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但在臺當局銀彈不足、財政拮據之下,要施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反而可善用非常充沛的民間遊資。“財政部”日前提出 “當局與民間合作公共建設”機制,引進民間資金進行公共建設如社會住宅等,不失為深具創意的做法。

  最後,馬當局的當務之急,除了要拿出真槍實彈的振興方案外,也應迅速澄清社會氛圍,勿使整個社會長久陷於“美牛案”、“證所稅案”、“林益世案”等負面事件中,才能激勵出“提振人心”、“經濟中興”的氣象。(潘錫堂 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