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安林:臺灣“九合一”選舉呈現四大特點
華廣網8月31日刊載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助理兼臺港澳研究所執行所長嚴安林的文章,分析目前臺灣“九合一”選舉呈現的四大特點:選情不熱,且冷熱對比明顯;國民黨總體選舉環境不佳,但民進黨政黨支援度不高;國民黨內部選舉矛盾頻發,而民進黨內部紛爭也難弭平;眾多政黨躍躍欲試參選,但難脫國、民兩黨壟斷局面。
全文內容如下:
2014年11月29日,臺灣將進行選舉史上第一次地方公職全額改選,即“九合一”選舉,選舉產生臺北市等六市市長與市議員、16縣市長與縣市議員、鄉鎮市長與鄉鎮市民代表、村里長以及“院轄市”的少數民族選區行政首長與民意代表,將產生11130名公職人員,堪稱臺灣地區選舉史上規模最大的選舉。目前距離投票日只有3個月時間,不到100天,選舉基本態勢呈現如下特點:
一、選情不熱,且冷熱對比明顯
有兩個因素讓此次超級規模的選舉總體上並不熱絡,甚至呈現“冷颼颼”的局面:一是臺灣總體經濟狀況不佳,不少產業發展面臨困難,從而候選人的募款不易,缺少了“銀彈”,選情也就顯得冷清;二是選民政治熱情持續消退,其中既因為藍綠政黨與政治人物之間的惡鬥,讓民眾對政治特別是選舉政治不再是那麼的熱衷,也是因為臺灣自上世紀90年代全面開放選舉已有25年,選民盲目的政治衝動不再,對選舉的思考回歸理性甚至冷漠。
對選情冷熱的明顯對比表現在:一是候選人熱,選民冷。基於重新分配政治利益的考慮與個人政治前景著眼,候選人當然是鉚勁衝刺,志在必得,但一般民眾卻是“與我何干”,個人尚有更需要關注與關心的問題去處理。二是媒體熱,讀者冷。由於媒體之間的競爭激烈,媒體與選舉、候選人基本上是“三位一體”,“同命運、共呼吸”,通過炒作選舉與選舉新聞來填補空白、吸引讀者。但讀者卻是習慣於個人對新聞的吸收方式,自我滿足。三是政治人物熱,社會民眾冷。選舉是政治人物特有的表演場域,是分配政治利益的遊戲規則,政治人物對選舉的熱衷是其獲得權益的根本,但對多數社會大眾而言,除了選舉,還有更多更需要去處理的事宜,包括個人學業、個人生計與個人家庭責任,選舉是一時的,生活是長久的。四是政黨熱,支援者冷。不僅國民黨與民進黨紛紛推出重量級人馬競逐地方公職,而且親民黨、新黨與臺聯黨等政黨都對年底選舉抱有高度期待,傾全力投入選舉。但支援者似乎不再是“投票工具”。
二、國民黨總體選舉環境不佳,但民進黨政黨支援度不高
由於馬英九團隊執政政績不彰,多重的社會運動使其面臨治理危機,執政團隊的施政不力尤其是葉世文等弊案的頻發,社會觀感不佳,從而國民黨所面臨的整體選舉環境比較惡劣,不僅支援者的政治熱情難以收攏,而且領導者的自信也不足,失敗主義情緒瀰漫。這是國民黨“九合一”選舉的危機。當然,民進黨政黨支援度也沒有因為國民黨的政黨支援度的下跌而有所上升,兩大政黨的政黨支援度都維繫在30%上下甚至不足30%。這是民進黨的危機所在,也是臺灣政黨惡鬥的結果。民進黨的“逢中必反”與“逢馬必反”,“為反對而反對”,坐等馬英九與國民黨的犯錯而自身不思進取,得過且過,讓社會民眾也相當失望,感覺藍綠政黨都是“爛蘋果”,都是只有自身利益與各自政黨利益,而缺乏全臺民眾利益的高度。
三、國民黨內部選舉矛盾頻發,而民進黨內部紛爭也難弭平
國民黨不僅高層之間的內部政治鬥爭頻發,影響內部團結與整體戰鬥力,而且地方選舉中鬧“雙胞”的案例不在少數,諸如基隆市、新竹縣、連江縣以及南投縣、彰化縣等,國民黨地方派系的整合都很困難,可能最終也解決不了分裂的局面,甚至有可能讓民進黨得以坐收漁翁之利。這既有國民黨地方派系置派系利益於黨的利益之上的原因,也有國民黨中央領導權威不再、缺乏政治經濟資源來整合的因素。同樣,民進黨選舉的地方內部整合雖然表面上要比國民黨好,但實際上也是問題多多,臺北市雖然由號稱“在野聯盟”的柯文哲對陣國民黨的連勝文,但柯文哲陣營與民進黨組織及民進黨中央之間的關係也是貌合神離,各自為政;臺中市民進黨候選人林佳龍的支援度雖然好像領先國民黨的胡志強,但胡志強上升的氣勢卻很明顯,其中根源既有國民黨臺中地方派系的整合,也有民進黨新潮流係對林佳龍選舉的冷眼旁觀。
四、眾多政黨躍躍欲試參選,但難脫國、民兩黨壟斷局面
基於“九合一”選舉是臺灣地方政治版圖的重新洗牌與2016年選舉的“前哨戰”,不僅國民黨與民進黨派出重兵佈防競爭,而且眾多其他政黨如親民黨、臺聯黨與新黨等也推出人馬競爭市議員、縣市議員以及其他地方公職。但在臺灣藍綠政治版圖已然基本固化、基本上屬於國民黨與民進黨兩黨天下的情況下,雖然眾多小黨一定能夠在民意代表與基層行政首長方面獲得若干席次,但11000多名地方公職特別是重要地方公職的寶座,應該是難脫國民黨與民進黨這兩大黨之手,甚至是呈現被國民黨與民進黨兩大黨壟斷的基本局面。(嚴安林,作者繫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助理兼臺港澳研究所執行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