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謝楠:“小確幸”不應被“臺獨”意識所扭曲

2015-01-04 14:3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小確幸”籠罩下短視的社會治理方式與停滯的臺灣社會

  從另一個角度看,“小確幸”的流行也是島內焦慮心態的一種反向調節。面對大陸的迅速崛起,臺灣自身的戰略定位及發展前景處於極大的不確定之中:兩岸實力對比差距的迅速拉大,臺灣已無向大陸要價的本錢。面對不可阻擋的統一大勢,島內民眾內在的心理糾結與無力感可想而言。面對不確定,有人堅定認為“未來的不可知,前進的原動力”,而有的人則選擇緊緊抓住“當下微小而確實的幸福”。臺灣知名作家、前文化事務部門負責人龍應臺洞察出這種心態,認為“小確幸”之所以成為島內年輕人追求的目標,是因為過去好幾代人在追求家園大夢被壓抑得太久,追求“小確幸”是對家園大夢的反彈和釋放。

  但必須指出的是,“小確幸”思潮在島內已被過度演繹,其原本的積極意義已折損殆盡,更多地反映出一種短視而自私的社會性格,且已逐步滲進公共政策領域,展現為一種社會治理取向:執政者無力推動重大結構性改革,只能得過且過地推出一些短期效應不錯的政策敷衍取悅民眾,甚至為“討好”民意不顧相關配套措施強行施行。如臺“行政院”2013年曾提出基本工資調升方案,確定當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累積上漲幅度超過3%,才會考慮提升基本工資水準,但當“九合一”選情告急時,為體現執政“有感”,在CPI未超過3%時便在2014年8月底宣佈提升基本工資水準。類似政策還包括選前緊急提升“老農津貼”、“敬老年金”,彈性放寬元旦假期,等等。公共政策制定與實施缺乏理性與預測性,無法引導民意卻只能受制於民意,隨民意搖擺。

  觀察當前臺灣社會,不難發現其已處於停滯狀態,陷入“發展困境”難以自拔:一方面由於重大結構性改革無法推進,臺灣社會經濟發展長期呈現萎靡不振的“悶經濟”狀況,社會薪資水準長期停滯。另一方面臺灣人一直引以為傲的法治秩序已逐漸鬆動。近期臺灣社會接連爆發的捷運殺人案、高雄氣爆案和食品安全問題,都顯示出臺灣社會原有精細嚴密的社會治理體系已出現嚴重問題。

  必須清楚,如果一味強調“抓住當下微小而確實的幸福”,忽略社會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基礎,也是“小確幸”存在的基礎,甚至忽略他人的得失,只顧自己的“小確幸”,那整個社會發展就極為堪憂。從這個意義上看,“小確幸”的流行與停滯的臺灣社會是一種特殊的共生關係:社會進步的停滯使得人們更想抓住當下微小而確定的幸福,而正是越來越多的人只顧抓住當下僅有的幸福,使得社會發展失去了動力。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