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焱:民進黨放行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政治盤算
近日,民進黨決定將“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訂定協議處理及監督條例”等七個版本草案復議案“解凍”,並交付臺立法機構委員會審查。這一舉動引起外界關注。華廣網29日刊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助理紀焱的評論文章分析民進黨此舉背後的意涵。作者認為,民進黨放行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旨在緩解其在兩岸政策方面的壓力,意在粉飾自身“改革者”的形象,並試圖為2016可能的政黨輪替作鋪墊。
全文內容如下:
近日,民進黨決定將“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訂定協議處理及監督條例”(簡稱“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等七個版本草案復議案“解凍”,並交付臺立法機構委員會審查。這意味著,自“太陽花學運”以來被延宕長達一年之久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終於迎來了一線生機。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民進黨在兩岸議題上轉向理性。民進黨放行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更大程度上充斥著政治考量。
首先,民進黨放行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旨在緩解其在兩岸政策方面的壓力。面對即將展開的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備受關注。儘管“九二共識”對於兩岸關係的基礎性作用不言而喻,但囿于自身刻板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偏見,民進黨始終不願意正面以對。在此背景下,蔡英文選擇從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入手,宣誓“堅定推動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完成‘立法’”,一方面,試圖從技術層面向大陸展示其在兩岸關係上的進取心,向臺灣民眾和國際社會展示其處理兩岸議題的能力,從而跨越邁向執政的“最後一里路”;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則是企圖矇混過關,對“九二共識”採取繼續回避的消極立場。
其次,民進黨放行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意在粉飾自身“改革者”的形象。2008年以來,兩岸協議所引導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為島內最大“紅利”。然而,在野的民進黨始終“唱衰”,兩岸協商被污名化為“密室協商”,兩岸協議被惡意揣度為“賣臺協議”。為此,蔡英文宣稱民進黨將承擔改革責任,將兩岸互動引導到“民主軌道”上。然而,蔡英文及其治下的民進黨真有這種魄力嗎?遙想五年前,同樣作為民進黨籍候選人的蔡英文,從一開始指責ECFA是“糖衣毒藥”,到後來提出依據WTO規定“全盤審視”,直到最後承諾“概括承受”。這種“政治變色龍”般的形象又何以在當下取信于社會大眾?
最後,民進黨放行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試圖為2016可能的政黨輪替作鋪墊。臺灣的未來繫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然而,政黨惡鬥卻使得關乎民生福祉的兩岸關係淪為各黨爭取選票的工具。為此,民進黨再三以“反黑箱”為幌子,試圖分享兩岸政策話語權,甚至不惜鼓噪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延宕兩岸服貿協議生效和ECFA後續協商進程。然而,展望後2016時代,維繫兩會機制,推進兩岸制度化協商,仍然是破解島內民生經濟發展瓶頸的不二法門。對此,民進黨了然於心。為防止2016年以後可能淪為在野的國民黨依葫蘆畫瓢,重演民進黨以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杯葛兩岸協商的伎倆,民進黨不得不提前放手,為2016以後自身的大陸政策作鋪墊。
總之,民進黨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審查程式上的妥協,並不意味著其在實質內容上的讓步。從目前來看,民進黨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方面的放手,更多是一種因應選舉的權宜之計。令人莫名的是,對於“九二共識”這一關乎兩岸政治互信的大是大非問題,蔡英文故意回避,卻奢談在重返執政後“繼續推進兩岸協商”。如果不是“空頭支票”,這種盲目“自信”又從何而來?(紀焱,作者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成員、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