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解讀:2016兩會涉臺論述剛柔並濟,情理兼備
2016年兩會涉臺的相關論述,是今年對兩岸關係做出的最權威和最全面的政策宣示,既與大陸的對臺政策一脈相承,遙相呼應,習近平、李克強、俞正聲等領導人的表態也是同頻共振,相得益彰,將為2016年乃至未來一段時間的兩岸關係擘畫未來,指明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
亮明底線,嚴防節點變拐點
2016年既是中國大陸“十三五規劃”的開局元年,也是兩岸關係發展歷程的關鍵節點。再過兩月,島內即將再度政黨輪替,由於民進黨並未接受“九二共識”,兩岸互信基礎或將不復存在,兩岸關係也將面臨嚴峻挑戰,目前正處於“大變動的前夜”,頗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態勢。2016年兩岸關係如何起步,有可能會對未來四年兩岸關係的發展速度和基本走向產生重要的預示作用。
今年兩會正值島內民進黨“1·16”勝選和“5·20”上臺的關鍵空窗期,時機敏感,功能重大,因而在兩會召開之前,外界普遍認為,大陸如何表態,將被視為釋放何種信號的重要觀察指標。
現在大陸已經清晰亮明底線,習近平強調,“我們對臺大政方針是明確的、一貫的,不會因臺灣政局變化而改變”。這顯示,儘管島內的政治格局可能會風雲變幻,日趨複雜,但大陸的對臺政策卻不會因為島內一時一事的變化而有所鬆動,這既是一種“風物長宜放眼量”的戰略平常心,也是一種“不畏浮雲遮望眼”的戰略定力。這再次說明,大陸對臺政策具有高度的延續性和穩健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4年和2015年的政協工作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中,都以軟性基調為主,未涉政治原則,沒有特別強調“九二共識”,而今年兩會是三年來的首次強調。不但如此,習近平、李克強、俞正聲三位中央最高領導人幾乎同時強調,堅持“九二共識”及其核心內涵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可或缺的政治基礎,力度前所未有,展現了大陸堅守底線的信心和決心。這些現象顯示,大陸正在高度警惕民進黨執政後“臺獨”勢力的躁進,將會毫不動搖地堅持底線,沒有任何妥協退讓的空間,這也將打破島內某些政治人物不切實際的空想與幻想。
兩岸關係發展前景是光明的,但道路卻是曲折的。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強調,目前兩岸關係正處於一個關鍵節點,面臨著道路和方向的選擇問題,真心希望兩岸關係能夠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開闢的和平發展道路繼續走下去,造福兩岸同胞。
這說明,面對著兩岸關係可能出現的變局,大陸已經提前把脈,預開藥方,嚴防兩岸關係因為節點而走向拐點。至於能否藥到病除,還與“病人自身肌體”有關。島內民進黨即將重返執政,而兩岸政策是其最大短板,也是其最大罩門。未來兩岸關係能否走上正確的道路,關鍵是民進黨如何回答兩岸關係的性質問題,即“兩岸同屬一中”問題,這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文字遊戲,而是一個大是大非的政治立場和根本態度,攸關民族大義和祖國前途,不是一道選做題,而是必答題,不容有絲毫含糊。
加速融合,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雙向認知
過去數年中,兩岸關係逐漸邁入了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階段,特別是去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舉行66年來首次歷史性會面,把兩岸關係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但由於民進黨捲土重來,且拒絕接受“一個中國”,2016年兩岸關係又將面臨新的考驗。
在這種背景下,大陸依然強調要持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拉近兩岸同胞心靈距離,增強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這顯示大陸既不存在“速度情結”,刻意為維持兩岸關係的高速發展而做出不符合實際的規劃,也沒有“換擋心理”,因為島內政局的暫時變化而放棄自己的大政方針,而是會一如既往地、潤物細無聲地沿著正確的道路強化對臺工作,將工作落至實處,讓臺灣普通民眾也能真正能夠分享到兩岸和平發展的紅利。
在政治方面,習近平強調,“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兩岸同胞對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充滿期待,我們不應讓他們失望”。這顯然是基於以人為本的理念,從兩岸民眾的心理期待去規劃兩岸關係發展前景,既回應了外界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翹首期盼,也高度契合歷史長遠發展方向。中央領導人對於兩岸民眾特別是臺灣同胞的殷殷關切之情,躍然眼前。
在經濟方面,李克強明確提出,大陸願意與臺灣同胞共用發展機遇。目前中國大陸正在紮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共同打造陸上經濟走廊和海上合作支點。在“十三五計劃”中,大陸還特別規劃,準備建設“京臺高速鐵路”。臺灣如果能夠融入其中,相信會對臺灣經濟的起底反彈帶來巨大的契機。廣大臺灣同胞特別是許多臺商已經望眼欲穿,希望能夠尋求到參與大陸發展的切入點和連接點,與大陸深度融合,從中汲取大陸改革紅利。機遇往往轉瞬即逝,如果島內個別政治人物從中作梗,橫加干擾,最後只能讓機遇白白東流。臺灣經濟若跟不上大陸改革潮流,最後也只能無奈地陷入‘不進則退’的窘境。
在文化與人員交流方面,俞正聲則特別強調,要繼續發展與臺灣有關社會組織和團體的聯繫交往,促進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合作就具體工作內容,他還給出了具體規劃,提出要舉辦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紀念活動,學習、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先生的愛國思想、革命意志和進取精神,進一步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同心實現“中國夢”。
兩岸命運相連,榮辱與共,大陸對臺工作一直將臺灣民眾的切身福祉當做自己念茲在茲的根本出發點,始終不忘初心。2016年兩會的相關涉臺論述,再次展現了大陸希望繼續為兩岸同胞謀求共同福祉的善意和誠意,同時也表明,大陸未來對臺工作將會繼續保持和深化對於臺灣開放的力度和廣度,並將繼續重心下移,讓普通民眾有更多的獲得感,此舉將給兩千萬台灣同胞特別是廣大臺商吃下定心丸,也將進一步夯實兩岸交流的政治基礎、經濟基礎、社會基礎和民意基礎,推動兩岸各界對於兩岸命運共同的雙向認知走向更加深化。
心繫青年,著眼民族復興的偉大願景
青年代表著民族的希望,昭示著祖國的未來,也直接構成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生力軍。因而大陸一直高度重視臺灣青年人工作,願意向臺灣青年釋放善意,提供機遇,為臺灣青年在大陸的學習、就業和創業,創造條件,搭建平臺,多次承諾要將惠臺政策向臺灣青少年傾斜,擴大他們的受益面和獲得感,這既是大陸對臺政策的著眼點,也是重要落腳點。
在這一總體方針的指導下,2016年兩會期間,中央領導人又對如何深化和落實加強臺灣青年工作,定下基調,並做出了具體的工作部署。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強調要強化兩岸青年交流。繼2015年明確提出“要為青少年多做工作”之後,俞正聲主席今年又對臺灣青年人工作進行了更為具體的細化,明確提出要“開展面向臺灣青少年的體驗式交流,針對在大陸就讀臺灣學生的就業情況開展調查研究”。
“開展面向臺灣青少年的體驗式交流”是一個極富創意、前所未有的重要理念,勢將成為未來兩岸交流的一個核心內容,將進一步推動臺灣青年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參與感、獲得感和認同感,進一步導正部分青年的身份認同和家國意識,也有助於兩岸青年彼此之間消除隔閡,增進了解,密切骨肉親情,拉近心理距離,最終凝心聚力,攜手並進,共同為兩岸民眾謀福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唸唸不忘,必有迴響。青少年代表著兩岸關係發展前景的核心動力,相信大陸不斷為臺灣青年成長、成才、成功注入新動力、拓展新空間的具體做法,也會贏得臺灣青年的理解和感動,贏得臺灣民眾對於和平發展的期待與支援,這將進一步壯大和平發展的聲勢與力量,塑造和平發展的主流民意,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為不可阻擋、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花好總有月圓時,無論眼前出現什麼風波挫折,兩岸關係的前景終究是美好的。
結語
總而言之,2016年兩會相關涉臺論述,底線清晰,立場堅定,但又身段柔軟,富含溫情,既有理性的呼喚,也有感性的招手,可謂剛柔並濟,情理兼備,這顯示未來一段時間內,大陸對臺政策將會繼續保持“硬的更硬,軟的更軟”的發展態勢。大陸多次重申,對於臺灣任何人、任何政黨,只要其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九二共識”及其核心內涵,我們都願意與之交往。
未來兩岸關係如何走向,是繼續保持良性對話、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還是再度陷入對峙對抗、對立對撞的困境僵局,不但與兩岸關係本身密切相關,與臺灣發展也息息相關。島內部分政黨和政治人物,應對大陸的政策深刻領悟,仔細揣摩,防止誤判,早日與大陸相向而行,建立起始互信,共同為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臺海地區和平穩定做出努力。否則,所謂“維持現狀”只能是紙上談兵,空中樓閣,屆時不但兩岸關係會重陷動蕩不安,臺灣經濟發展也將遭遇巨大不確定性。
(鐘厚濤,作者係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