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系列談之二:《告臺灣同胞書》撫今追昔 高揚中華民族愛國統一的優秀傳統

2019-01-08 07:5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編者按:

  1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紀念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全面回顧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特別是和平統一方針實施以來兩岸關係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深刻指出“回顧歷史,是為了啟迪今天,昭示明天。”全國人大常委會1979年元旦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示和平統一祖國大政方針,明確提出停止炮擊、開啟交往的具體主張,海內外輿論遍感“石破天驚”。這一大政方針,是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同時,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審時度勢,為新時期對臺工作做出的歷史性大決策;這些具體主張,深謀遠慮、高屋建瓴,在兩岸關係40年來的發展歷程中一一得到應驗並昇華。歷史性大決策,帶來兩岸關係歷史性大變化,揭示並推動形成祖國和平統一歷史性大趨勢。為紀念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這一光輝歷史文獻發表40週年,本網特從今日起,陸續發表一組系列專談文章。

《告臺灣同胞書》撫今追昔 高揚中華民族愛國統一的優秀傳統

  中華兒女崇尚“愛國統一”的精神,植根于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告臺灣同胞書》指出,中華民族“享有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化”,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儘管歷史上有過多少次外族入侵和內部紛爭,都不曾使我們的民族陷於長久分裂。”

  歷史表明,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其偉大所在的獨特之處,即所創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原創文明無一倖免發生斷裂不一樣,披荊斬棘綿延不絕,多元聚一體、悠悠五千年。作為世上一個特例,中國雖多有朝代興替、屢見政權更疊,出現過地方割據、遭遇過外敵入侵,但總體上“合”多“分”少、“分”而必“合”,“統一”始終是大勢和主流。其緣由,即中華民族特別具有“愛國統一”的優秀傳統。古代中國,一直保持了“大一統”的基本格局,一再造就“中華一統”的“盛世”輝煌。近代中國,帝國主義列強竟相入侵並割地、“租”界,中華家園面臨“瓜分豆剖”“四分五裂”,“民族振興”“國家統一”成為代代志士仁人前赴後繼奮鬥的目標。

  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1949年完成國家主體統一,之後持續為國家的完全統一不懈努力。因而,《告臺灣同胞書》進一步提出,近30年臺灣同祖國的分離,“是違反我們民族的利益和願望的”,如果我們“還不能儘快結束目前這種分裂局面”,那“何以告慰于列祖列宗”“何以自解于子孫後代”?

  如此這般語重心長,意在強調——中華民族特別具有的“愛國統一”優秀傳統,對於現今我們兩岸同胞來說,既有理由為之驕傲,更需要、更應該並完全能夠發揚光大。(作者:華安)

 

  系列談之一:《告臺灣同胞書》陳述兩岸同胞共同完成統一的厚重意涵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