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京“奧運時間”結束,人們把目光從奧運重新投到我國經濟上。“在國際、國內不可測的因素多”的複雜形勢下,中國如何有效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自然成為大家關心的話題。
“能否應對不確定性,自身的經濟動力結構非常重要。”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趙長茂認為,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我國經濟增長總體上已經走出了動力單一化階段,進入“動車組”階段,經濟增長的動力趨於多元化、分散化、均衡化,新的動力結構正在形成:從主要通過東部帶動走向東、中、西部共同推動;從主要依靠非公有制經濟帶動走向各種所有制經濟合力推動;從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走向消費、投資、出口均衡推動。新的動力結構必將為我國經濟長期發展提供持續而強勁的動力。
東中西部共同推動
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促進中部崛起三大戰略的實施,中西部的工業發展固定資產投資明顯加快。工業和投資增速的顯著提高,帶動了中西部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部分省份的產業結構則已發生根本性改變。
趙長茂分析說,從實際結果看,一些省區已經開始從農業大省向工業大省,甚至工業強省轉變。另外,一些中西部省區抓住三大戰略實施的機遇發展自己,正在乘勢而上,形成新的亮點。比如,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依託接近東部的優勢,大舉承接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產業轉移,目前長三角和珠三角向這些省份泛化的趨勢已十分明顯。廣西利用對口東盟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北部灣經濟區,並力爭使其成為中國經濟的第四增長極。這一系列變化都說明我國經濟增長已經進入中、東、西部共同發力、共同推進的階段。
多種所有制經濟合力推動
趙長茂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個較長時期,作為國民經濟主力軍的國有經濟由於舊體制的束縛而缺乏活力,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於非公有制經濟的崛起。國有企業改革,特別是始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對國有企業的全面改革,使國有經濟的活力重新煥發,主導作用得到加強。
1998年時,我國的工業增長速度,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為4.9%;集體企業為8.7%;股份制企業為11.9%;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為12.7%;其他經濟類型企業為19.6%。到2007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為13.8%;集體企業為11.5%;股份制企業為20.6%;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為17.5%;私營企業為26.7%。不僅國有企業的增長能力得到了恢復,其他各種所有制企業的增長能力也都得到了提高。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力量已呈現出多種所有制聯合發力的態勢。
三大需求均衡推動
消費需求不足而投資和出口增長過快,一直是我國經濟增長動力不平衡的一個重要表現。
在宏觀經濟政策的引導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增強。2008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1.4%,比上年同期加快6.0個百分點;投資和貿易順差增速下降,而消費增速則明顯加快。
2003年我國每人平均GDP超過1000美元時,居民消費增長便隨著整體消費增長的加快進入結構升級階段。從2005年起,最終消費的增長開始發生結構性變化:政府消費增長放緩,居民消費增長穩中加快。近幾年我國恩格爾系數顯著下降。2008年我國每人平均GDP達到2500美元左右,已進入從生存型消費向發展享受型消費升級的階段。趙長茂樂觀地說,隨著中等收入階層的崛起,中國消費率還將不斷上升。消費、投資、出口三大需求協調經濟增長的基礎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