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首頁  >   每日新聞  >   時政新聞  >   正文

習近平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中南海會晤(圖)

2014年11月12日 08:57: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轉發 列印

  習近平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中南海會晤(圖)

  11月11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南海同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會晤。這是兩國元首在瀛臺涵元殿前握手。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國家主席習近平11日晚在中南海同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會晤。兩國元首就中美關係及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坦誠深入交換意見。

  晚上的中南海,水波盪漾,樹影婆娑。習近平在瀛臺前迎接奧巴馬,兩國元首親切握手,互致問候。習近平歡迎奧巴馬來華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習近平說,你這次訪問日程很緊。我們既安排了國事訪問的正式活動,也安排了一些輕鬆場合。希望你的訪問愉快,取得豐碩成果。奧巴馬表示,很高興再次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祝賀中國成功舉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瀛臺橋上,兩國元首憑欄遠眺。亭臺樓閣,錯落有致,華燈初上,熠熠生輝。古老的瀛臺見證了幾百年中國的變遷。習近平向奧巴馬介紹瀛臺曆史。習近平表示,了解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對理解中國人民今天的理想和前進道路很重要。

  兩國元首拾階而上,來到涵元殿舉行會晤。

  習近平說,去年6月,我們在安納伯格莊園舉行了建設性會晤,又在聖彼得堡和海牙兩次會晤,並通過通話、通信等方式保持密切聯繫。我高興地看到,在雙方共同努力下,在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設方面取得不少早期收穫。兩國各界對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理念更加認同了,也抱有更高期待。奧巴馬總統這次訪華是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設的重要契機。我們要保持經常性密切溝通,不是就事論事,而是要就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坦誠深入交流,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增進相互了解、加深彼此信任,才能做到相互尊重,避免戰略誤判。雙方要擴大務實合作,特別是積極推進開拓性合作,加強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溝通和協調,共同促進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繁榮。

  奧巴馬表示,美中是世界上兩大經濟體,兩國人民都是充滿活力、富有創造性的人民,兩國利益深度融合,美中加強合作,可以造福兩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我願意同習近平主席就廣泛的問題及時交換意見,推動美中新型大國關係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習近平邀請奧巴馬共進晚宴。席間,兩國元首就治國理政進行深入交流。習近平向奧巴馬介紹了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依法治國、加強執政黨建設等情況,強調我們已經找到一條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將沿著這條道路堅定不移走下去。中國繼續保持穩定和發展,有利於世界,將給美國及中美合作帶來更多機遇。

  習近平指出,要了解今天的中國、預測明天的中國,必須了解中國的過去,了解中國的文化。當代中國人的思維,中國政府的治國方略,浸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中國人民自古以來珍視國家獨立、統一和尊嚴。中國政府必須順乎民意,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中美國情各異,歷史文化、發展道路、發展階段不同,應該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聚同化異,和而不同。兩國難免存在一些分歧,但這不是兩國關係的主流。兩國政府要起到穩定器作用,妥善處理有關分歧。

  奧巴馬表示,我們今晚的交談非常深入,進一步加深了我對中國的情況以及中國政府和領導人執政理念的了解。我更加理解中國人民為何珍惜國家統一和穩定。美國支援中國改革開放,無意遏制或圍堵中國,因為這樣做不符合美國的利益。美方願意同中方坦誠溝通對話,增進相互了解,相互借鑒經驗,有效管控分歧,避免誤解和誤判。中國是美國的合作夥伴。在多極化時代,美方歡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建設性作用,願意同中方加強交流合作,攜手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共同促進亞太和世界和平與安全。

  夜色漸沉,兩國元首聊興不減,信步來到迎熏亭茶敘。

  習近平強調,中美建交35年來的歷史充分證明,一個良好的中美關係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有利於亞太和世界。這是中美兩國領導人共同堅持的戰略共識。現在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戰略目標是清楚的,我們不能讓它停留在概念上,也不能滿足於早期收穫,還要繼續向前走。我們要堅持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出發,以積水成淵、積土成山的精神,不斷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設。奧巴馬表示,美方願意同中方共同為此作出努力。

  兩國元首12日將繼續舉行會談,進一步交換意見。

  楊潔篪等參加上述活動。(記者 劉華)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寧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寧

原稿件來源:新華社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