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和大陸涉臺智庫在港合辦研討會,並達成若干共識,雖有助於民共兩黨“面對差異”、“了解差異”,但要做到“超越差異”,仍有一段漫漫長路要走,只能說這是一場試探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的對話。
大陸方面相當重視謝長廷,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在深圳親自會見謝長廷並閉門交換意見。其主因是大陸方面認為謝長廷一向提出較務實的主張,如“一國兩市”、“憲法共識”等論述,當然大陸也期盼謝長廷的“登陸”能發揮“擴散效應”,進而帶動民進黨的轉型。
然而,在香港研討會上,謝長廷強調,“九二共識只是國共共識,無法作為長期穩定的政策架構”,與大陸一再主張“九二共識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的立場背道而馳。他同時認為,國共壟斷兩岸交流,造成臺灣人民疑慮不安。尤其,謝長廷大談應縮小差異,促使民共破除誤解、緩和對抗,卻提不出具體可行的對策。他又認為,兩岸不該再談統“獨”問題,大陸不要因民進黨是“臺獨”就拒絕對話。謝長廷的說法無法解決民共交流困阻的問題,反而凸顯“臺獨”正是兩岸和平的絆腳石。試想,民進黨不棄“獨”,所形成的民共差異又如何化解?
值得注意的是,謝長廷此次赴港辦研討會,民進黨內只憑一句“放鞭炮”,就大肆“圍剿”謝,甚至“獨派”還放話“謝若退黨,就放鞭炮”。其實,民進黨談兩岸,“表態”一向多過具體“論述”。民進黨批起“九二共識”、“憲法各表”,貼別人“賣臺”標簽總是不留情面;不過,卻一直拿不出一套能代表民進黨,也是證明自己有能力處理兩岸議題的可行論述。
民進黨總習慣拿“交流不要設前提”或“中國先要實現民主”合理化自己的原地踏步;使得在面對兩岸議題時,只能狗吠火車——聲音很大,力量很小。吾人期待謝長廷能發揮影響力,利用其在黨內“中國事務委員會”委員的身份,在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一事上多所著力,這才會是一項重大成就。
即使黨內批判雜音不斷,在民進黨缺乏兩岸務實論述的情況下,謝長廷儼然已成“紅綠對話的代言人”。“紅綠香港對話”雖具一定意義,但如同余克禮所長所言,謝的主張雖可行,但尚未成為民進黨內主流。所以,擔任黨主席的蘇貞昌是關鍵,由於蘇的“臺獨”立場仍絲毫不變,實在看不出民進黨近期有調整兩岸政策的可能性,這也使得此次“紅綠香港對話”仍難建立民共黨際的對話平臺。(《海峽導報》特約評論員、臺灣淡江大學大陸所教授潘錫堂)
[ 責任編輯:周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