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分析:上海自貿區推動兩岸產業合作三大新契機

2013年10月29日 10:48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上海自貿區)掛牌滿一個月。這一個月來,上海自貿區成為臺灣最關注的兩岸議題,臺灣“國策”研究院、臺灣商業總會、中華經濟研究院等多家機構分別舉辦多場上海自貿區的研討會。

  其中,本月下旬由中華經濟研究院和上海社會科學院聯合舉辦的論壇規模最大,原本預計80人規模,卻涌入350多人,中華經濟研究院蔣碩傑會議廳內座無虛席。上海自貿區將對兩岸產業合作帶來何種新變化,成為兩岸專家的一個重要觀察點。

  契機1 由二產升級為2.5產業、三產

  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盛九元研究員認為,兩岸產業合作從2005年開始談判,特別是自2008年以來舉辦了3次產業合作論壇,選定了6項合作產業,然而基本上停留在產業交流層面。這種產業交流主要體現在投資帶動貿易的形態,以機電類的中間加工產品為核心,兩岸共同從事低附加值的加工貿易和代工組裝。

  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幼文稱,上海自貿區是大陸開放的升級版,新增重點是服務業,大陸臺商製造業基礎雄厚,十分有條件進行探索性延伸,邁向高附加值的2.5產業和第三產業。2.5產業指生產性服務業,從第二產業自然延伸出來,介於製造業與服務業之間,並且服務於製造業,例如金融、技術與投資諮詢、廣告設計、行銷、倉儲物流、批發零售等。盛九元指出,新形勢下,兩岸完全可以攜手建立物流、批零、連鎖加盟業等世界級品牌。

  大陸正在大力扶持節能環保、資訊技術、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電動汽車、高端設備製造等六大戰略新興產業,盛九元認為,兩岸可在新興產業方面尋求高附加值的合作新模式,擺脫廉價代工舊模式。

  契機2 由出口導向轉型為內需拓展

  盛九元表示,當前兩岸產業合作最主要特點是出口導向,而不是為內需市場服務。臺企追求產值、就業、出口極大化,這與大陸長期以來一味追求GDP的願望高度吻合。大陸經濟倚重製造業與出口,就利用優惠政策吸引外資,而臺商往往跟著優惠政策走,並且注重加工出口,加工出口造就了產值、就業、出口極大化。大陸和臺商的共同需求,形成了今天出口導向的兩岸產業合作。

  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劉孟俊稱,兩岸產業合作以產業結構升級為核心,必然帶動外銷導向轉為彼此開發消費內需市場。張幼文指出,上海自貿區實行投資負面表列,創新政府管理體制,由事前審批轉變為事中、事後監管,“小政府大社會”,促使政府更高效。更加開放的投資環境,勢必加速吸引臺資入駐。

  盛九元說,大陸政府要求民眾實質所得與經濟成長同步,這有利於做大消費市場,同時兩岸文化、語言相通,臺商過來容易溝通交流,在拓展大陸內需市場中可發揮積極作用。

  契機3 強化長三角,還是遷移大西部?

  因為整個長三角都處在上海自貿區的輻射範圍內,自貿區為長三角臺商就地升級帶來新機會,所以自貿區將對臺商的大陸佈局帶來新調整,這有可能減弱他們遷移大西部的動力。

  數十年來,長三角為臺資創造了便利出口環境,適合出口導向的臺商產業集群。盛九元介紹,當前臺商投資大陸近9萬個項目約1500億美元,其中長三角臺資佔大陸臺資項目近一半、投資額三分之二。具體分佈為:江蘇24000家500億美元(其中蘇州12000家330億美元),上海8800家280億美元,浙江8700家270億美元。

  近年來,大陸加快西部大開發建設,大批臺商跳過中部地區的安徽、江西等省份,直接轉移到大西部的西安、重慶、成都。今後,臺商西進還會不會是一股大潮流?

  上海自貿區先行先試,為臺商提供了更有利經營環境,以長三角為駐守重鎮的臺商,今後會在就地留守與轉移西部之間作出更慎重考慮,大陸臺商佈局可能出現新變化。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