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晚,臺灣一些學生與民眾為抗議服貿協議及審查程式,突破警力封鎖,衝入“立法院”大樓佔據會場。23日晚,部分學生和民眾又闖入“行政院”,遭警方驅離。
這次抗議團體佔領“立法院”、“行政院”的事件,實質上是臺灣政治、經濟與社會矛盾的共同爆發,導火索是服貿協議的審查,但深層次卻是藍綠鬥爭、政黨內鬥與不同群體利益紛爭的綜合作用的結果。
政黨間惡鬥,綠欲尋機打藍
一是藍綠之爭。這是島內朝野兩大政黨之間在年底“七合一”選舉前的政治鬥爭。
作為執政黨的國民黨對“立法院”儘快審查通過服貿協議持支援態度,但在野黨民進黨卻極力阻撓。2013年6月兩岸簽署服貿協議後,蘇貞昌一方面拒絕與馬英九公開辯論服貿,另一方面公開表示:兩岸服貿協議是“黑箱作業”,許多開放項目“嚴重傷害人民生計、威脅‘國安’”,必須“逐條、逐項嚴格審查”。而後,民進黨不僅借辦8場服貿協議公聽會,將該協議審查時間拖延了近半年,黨鞭柯建銘甚至在“立法院”審查服貿協議前放話:服貿協議在“立法院”通過概率“幾乎為零”。
國民黨為推動服貿協議儘快通過,避開民進黨的糾纏,援用“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直接送請“立法院”備查,不須逐條審議。此舉一齣,蘇貞昌18日立即表示,民進黨將發動“包圍立法院”。當晚,在民進黨“立委”參與下,抗議民眾打著民進黨黨旗衝入“立法院”。此後,民進黨臺面上的政治人物,紛紛到現場給抗議民眾打氣,企圖通過擴大衝突打擊國民黨,但在策略上並未站在佔領“立法院”行動的第一線。
馬王矛盾加深,致服貿難過
二是馬王之爭。如果沒有這個層次的矛盾,作為“立法院”多數黨的國民黨,在“立法院”強行通過該協議並不難,而且即使“立法院”被民眾佔領,“立法院長”也可以動用“警察權”進行清場驅離。
但由於二人心結已久,加之去年馬因王的“關說案”本想開除王的黨籍,卻沒能成功,使馬王矛盾加深。因此,王對馬的處理意見並不理會,反而大唱反調,將“立法院”癱瘓的責任推回給馬。
湊巧的是,“立法院”被佔領的第二天,臺北地方法院宣判王金平確認國民黨黨籍存在案勝訴,也就是說,去年9月11日國民黨考紀會決議撤銷王金平黨籍的處分無效。但這並不意味著王的“立法院長”會坐得很牢,因為在他2016年1月任期屆滿前,國民黨還可能繼續上訴,馬還可以利用黨主席的權力不給王下次不分區“立委”的提名。
因此,對王而言,當然可以借服貿制馬,馬的聲望降低,甚至因服貿風波應對不當導致年底“七合一”選舉失敗進而辭去國民黨主席,那對王維持目前的政治地位顯然是有利的。
兩岸紅利臺島內分配不均
三是利益之爭。這是兩岸經濟合作紅利,在島內不同利益群體間利益分配的鬥爭。
兩岸服貿協議使臺灣服務業可以拓展有13億人的大陸市場,對臺灣經濟發展好處不言可喻。而且在服貿協議中,大陸對臺灣開放80項,均大於大陸在WTO服務貿易承諾開放內容;而臺方只對大陸開放64項,若與臺灣在WTO所承諾的服務貿易內容開放相比,小于WTO開放承諾;臺灣所獲利益明顯。且臺灣當局的評估表明:服貿協議不會衝擊島內就業、不會造成陸資企業在臺壟斷、不會影響臺灣安全。
雖然服貿協議對臺灣經濟的好處非常明顯,但不可否認的,這些好處在臺灣內部的利益分配是不均衡的。不同產業影響不同,競爭力較強的產業獲益大於競爭力較弱的產業;不同階層影響不同,在一些領域企業主獲益大於受僱員工。
在複雜的利益分配中,雖然臺灣當局制訂了對受損產業的補償計劃,但可能受損或受益不多的利益群體仍有可能反對服貿協議。尤其是近年臺灣經濟一直不景氣,民眾對服貿生效後未來就業、薪資等問題更有不確定感,導致民進黨有基礎集結不少反對民眾,投入到此次佔領“立法院”的運動中。當然,島內工商界主流意見還是紛紛表達希望服貿能儘快通過並生效。
基於以上的複雜情況,未來發展態勢將取決於各方博弈的結果,短期內還是看不到形成共識、化解僵局的方案。 (中國社科院臺研所經濟室主任 朱磊)
[ 責任編輯:何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