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11月15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韓國與大陸完成自由貿易協定(FTA)實質談判,正在算計如何蠶食鯨吞臺灣產品在大陸的市佔率,反觀臺灣內部卻還在質疑影響大小。學者表示,愚民說法只會讓臺灣逐漸失去機會。
報道稱,臺灣與韓國出口到大陸的產品逾7成重疊率,韓國藉FTA先拿到零關稅門票,外界卻還有聲音批評臺當局“經濟部”假設的衝擊評估完全不切實際。
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表示,經濟學在評估時通常會有“最悲觀”、“中間”及“樂觀”的3組數據,身為產業主管部門的臺當局“經濟部”一定是預估最惡劣、衝擊最大的情況,雖然呈現出“難看的數字”,但可以提醒各界早為因應。
他說,依據目前得知的內容,預估臺灣出口貿易短期內不會有直接衝擊,反而是“預期心理”影響比較大,可能會造成對將來的產業佈局不利。
王健全進一步解釋,外資目前對臺灣作為“通往大陸市場跳板”的角色還有想像空間;但如果預知10年後,韓國銷往大陸的面板免關稅,不僅臺灣自己的相關廠商不會在臺投資新設備,產業供應鏈將中斷外,連外商都可能捨棄臺灣,轉向韓國或大陸設廠投資。
他強調,產業政策跟貿易政策一個在前鋪路、另一個就做為後盾,要相輔為用,才能先佔優勢。
據韓國官方網站指出,“中韓FTA除可減少關稅及非關稅障礙,增強韓國產品競爭力及通關順利外,其他包括服務貿易、投資、法規與合作”。
臺灣“環球經濟”社長林建山指出,韓國爭取和大陸簽FTA,看重的就是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服務貿易包括電子商務、通信服務及政府採購等類別,都是大陸首度對外開放,且大陸、韓國將全面性展開產業合作,互設產業合作園區,這些都是臺灣至今沒有爭取到的條件。
王健全也認為這些內容“影響深遠”。他說,產業升級轉型不是那麼簡單,韓國雖比臺灣大,但其內需市場僅有約5000萬人,要做品牌、制定產品標準等,沒有大的市場規模很難成功。
同時,王健全指出,臺灣有7成經濟總額(GDP)、6成的就業人口都要依賴服務業,但僅靠2300萬人口內需市場的服務業規模很小,加上近年來臺灣人口、所得都沒有增加,以致消費停滯,服務業根本喪失自發性永續成長的機會。
他表示,為了臺灣的未來,臺灣方面應儘快通過《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不能關起門來壯膽”,企業還是要靠外需市場擴充規模經濟,提升競爭力,不然規模小就只需要些會計、服務生、廚師、總機小姐等工作,“大學生根本沒有用武之地”,也難怪行情永遠只有22K。
王健全說,全球化時代,人才和資金都是流動的,資金會選擇有報酬、前景的地方流動;臺灣的薪情不佳,人才就只能外流到香港做金融業、澳門當荷官發牌、澳洲剪羊毛、紐西蘭摘奇異果等工作,也沒有企業願意培植研發、財務調度等高階人才,“不改變就是溫水煮青蛙”,人才、資金跑光光。
他表示,以前臺灣有WTO當護身符,各經濟體要以國民待遇平等對待,但目前流行的FTA、區域經濟整合就是歧視主義,不參加的人就是被歧視的弱勢。部分人士指稱FTA不會影響,根本是愚民說法,FTA產生的長期影響是蠶食鯨吞臺灣的競爭力,“對年輕人是很大傷害”。(台灣網 朱煉)
[ 責任編輯:朱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