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兩岸關係克難前行,繼續保持了和平發展勢頭,取得新的積極進展。兩岸雙方保持良性互動,政治互信基礎得到鞏固。兩岸協商繼續推進並取得新成果,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穩步發展,兩岸人民往來與基層交流更趨熱絡,各領域、各界別交流繼續擴大……但同時,兩岸關係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島內“太陽花”運動、“九合一”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等“插曲”,從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牽動著兩岸關係進程。那麼,作為兩岸關係發展直接的親歷者和記錄者,兩岸派駐對岸駐點的記者們是如何盤點2014年呢?
“九合一”:翻轉臺灣政局的重大選舉
新華社港臺部副主任陳斌華在駐臺期間適逢“九合一”地方公職選舉,對選舉結果有獨到的觀察和感悟:
“九合一”雖然只是一次選舉,雖然只是一次地方公職人員選舉,雖然選前包括記者在內,外界普遍預判國民黨會輸,但似乎誰也沒有預料到國民黨會一敗塗地,沒有預料到選舉結果竟如此暴風驟雨般衝擊臺灣政局。
臺灣地區22個縣市的縣(市)長中,國民黨、民進黨原本各擁有15席、6席,另一席為無黨籍的傅崐萁。但“九合一”選後,國民黨只保住6席,民進黨則贏得13席,此外無黨籍獲得3席。“綠地大於藍天”不僅體現在席次的增減上,更體現在執政資源上。目前,民進黨執政的13個縣市所轄人口數達1444萬多人,佔總人口超過六成,總預算數也增至5877億元(新台幣、下同)。而國民黨6個執政縣市所轄人口數僅為581萬多人,掌控的預算數僅為2488億元。民進黨不僅翻轉了“北藍南綠”的地方政治版圖,而且在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對國民黨構成嚴峻挑戰。
如此重大挫敗迅即引發島內政局劇變,當局領導人馬英九12月3日辭去兼任的國民黨主席職務,臺灣行政當局也隨即改組。重整旗鼓後的國民黨當局今後施政將面臨更加艱困的局面。如果篤定將成為國民黨新主席的朱立倫不能對國民黨進行有效的改革,讓國民黨重新贏回民心,那麼“九合一”選舉所產生的骨牌效應將大於鐘擺效應,國民黨在2016年將再度面臨苦戰。
應該看到,“九合一”選舉並未涉及統獨議題和“九二共識”認同問題,其結果並非臺灣民眾對馬英九當局兩岸政策的“不信任投票”。但民進黨在島內政治版圖的坐大與國民黨執政危機的加深,勢必牽動兩岸交流和兩岸關係的後續進程。相信關心兩岸關係大局的人們,都在拭目以待。
“轉”字成為兩岸年度漢字
在兩岸部分媒體舉辦的“2014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中,“轉”字成為年度漢字。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李煒娜認為,“轉”字當選,背後是2014年島內波瀾疊起的政治風雲:
過去的一年,無論是,新聞報道還是觀察島內政局,反服貿“太陽花”學運以及年底的“九合一”選舉恐怕都不能不提。“太陽花”學運,讓島內民眾憂心未來兩岸制度化協商的進程蒙塵。“九合一”選舉中,藍綠執政版圖的大幅移動,也讓人們憂心選舉結果會不會影響兩岸關係。
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發生重大良性轉變。關於兩岸關係的探討也更多的集中在如何穩步推進經貿領域的制度化建設、如何在邁入“深水區”後進一步增進政治互信。然而,今年卻再次出現了有關兩岸關係會轉向何方的討論和聲音。在採訪報道中,會發現,無論是在“太陽花”學運還是在“九合一”選舉中,年輕世代的激情表達中,都有對當前島內經濟社會發展的不滿和無奈。事實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過程中所累積的智慧、善意和耐心,已經成為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的不可忽視的因素。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趨勢,早已成為兩岸主流民意的共同認知,沒有逆轉的可能。但是,當兩岸關係步入“深水區”,就需要面對如何克服瓶頸進一步釋放和平紅利的問題。接下來,如何讓普通民眾,特別是年輕人切實感受到,兩岸關係進一步推進帶來的實在好處,是兩岸都要思考的。
兩岸關係克難前行 繼續保持和平發展勢頭
臺灣聯合報駐北京記者賴錦宏認為:
兩岸關係今年有很多值得觀察和思考的地方。
習近平主席在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會面時的講話中,重申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不會改變,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贏的務實舉措不會放棄;在會見臺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強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這對兩岸未來有很大影響。
但同時應該看到,臺灣年輕人“反服貿學運”所反映的對大陸的懷疑與懼怕,以及大陸一些年輕人對“讓利”給臺灣的不同思考。因此在未來,兩岸交流如何做得更細緻和完善,就顯得尤為重要。
臺灣需要更“走心”
讓候選人、選民亢奮躁動了一整年的“九合一”選舉已經結束,也許結果讓一些人錯愕或是興奮,但是狂歡式的選舉過後,更為“走心”的東西才是臺灣人民真正需要的,正如海峽導報記者林靜嫻所言:
駐臺三個月,我印象最深刻的報道並不是轟轟烈烈的選舉,卻是有關於兩名深山小學的老師。一次大陸駐臺媒體的部落參訪,我們穿過紅楓夾道的蜿蜒山路,繞過綠樹掩映的萬大水庫,來到一所只有60多名學生的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親愛小學。這所學校有一支弦樂隊,王子建與陳珮文兩名漢族老師,為了通過文化藝術的熏陶,來平衡城鄉的落差。前後貸款1000多萬元,為學生買琴,找老師。“老師不願意上山教,我們就買車送孩子們下山去,然後還買了房子讓他們可以當宿舍。”當老師雲淡風輕地說著“貸款再還17年就還完啦”的時候,舉著相機的我突然就熱淚盈眶。那種打心眼的感動與佩服,是因為我知道自己無法做到。教書育人,執著理想,不求回報,話語背後還有別人難以想像的艱辛,卻被他們一一克服。
我想,這才是更值得我記下濃重一筆的東西。
[ 責任編輯:李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