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第十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上海舉行。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出席本次論壇開幕式並致辭。中新社發 湯彥俊 攝
題:臺灣青年代表談交流:莫讓“小確幸”變成兩岸“大麻煩”
臺灣新黨青年團團長楊世光3日在上海用四種水果形象比喻眼下臺灣年輕一代的無奈現狀:“他們被人稱為‘草莓大軍’,做著‘蘋果’的夢,卻拿著‘芭樂’(番石榴,平價水果)的工資,成天擺著一副‘苦瓜’臉。”
在楊世光看來,這或許才是導致臺灣“太陽花學運”發展迅速更為本質的原因。
而對於中國國民黨青工總會前總會長曾文培來說,臺灣學生目前的負面情緒,更多是出於高房價、高失業率、低起薪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他們並不是真的反對大陸,而是一種反對全球化的逃避心理,對於未來,他們只想要追求工作穩定、家庭幸福、自由自在的‘小確幸’。”
在3日的第十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今年開創性地將青年與基層交流列為一項重點討論議題,這在過往並不常見。在圍繞“青年究竟是國家的問題還是希望?”這一問題的理解上,兩岸展開了別開生面的腦力激蕩,也聽到了不同於以往的見解與看法。
“小確幸”意指微小而確實的幸福,有時更是一種稍縱即逝的美好。之前臺灣媒體曾分析,“小確幸”之所以在臺灣流行,是因為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臺灣籠罩在物價上漲、經濟增長緩慢、工作壓力大、對前途充滿迷茫這樣的氣氛之下。“小確幸”的出現提醒人們換個角度看生活,把握當下的美好。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是,臺灣青年所追尋的“小確幸”正在逐漸遭遇批評。
“社會大眾因此對新世代青年產生了一種刻板的印象,認為他們是抗壓性低、情緒不穩定、缺乏責任感、沒有大格局的‘草莓族’。”曾文培說,其實臺灣青年具有高度的靈活性,他們有創意,對時代趨勢快速掌握,只是缺少發揮的平臺和適當的協助。
曾文培引用馬雲對臺灣青年的評價“有學識、理性、涉獵廣”,並稱大陸青年“有行動力、涉獵深”,“這樣的差異性,既深且廣的創新模式,組合起來會非常有機會”。
楊世光也認為臺灣青年並不是一種單純的反大陸心態作祟,而是存在全球反壟斷、反政府、反體制的思維。他說,兩岸確實有人才交流的需要,但臺灣年輕人的“中國夢”卻沒有落實的空間。他們想到大陸發展,分享大陸經濟成長的成就卻沒有機會。
楊世光說,大陸倡導的亞投行,那些動輒上千億元的投資,“讓拿著‘芭樂’工資的臺灣年輕人,無法感同身受,他們只會產生被剝奪感,認為受益的都是企業家”。
怎樣才能讓兩岸青年人交流,讓兩岸市場聯動?曾文培認為,應該積極鼓勵兩岸青年成為事業夥伴,以此拉近心理距離,“不管是大陸推動的‘一帶一路’或是亞投行,青年人不應該缺席”。
曾文培建議,應該在規劃和籌備階段就給青年人投入的機會和合作參與的空間,因為青年人有長期投入的本錢。“兩岸的融合寄望于青年,青年的融合建立在中華文化的深化,兩岸官方應該給青年解決問題,讓他們看到希望,有了希望才是改變的起點。”他再次重申,經貿文化交流青年不能缺席。(完)(記者 李佳佳)
[ 責任編輯:李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