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獨”學者主導的反課綱“歷史教科書爭議”,正如“太陽花運動”一般鬧出了一些聲勢,他們特別強調,日本在臺灣不是“殖民”統治,而是政府“治理”。更重要的是,他們否認慰安婦屬被迫,而堅持有人是自願。這一令人難以容忍的立場為什麼“臺獨師生”會如此堅持、如此理直氣壯呢?這絕對不是僅憑“親日”兩個字能說清楚的。
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女性主義者為了刺激平等意識,在胸前T恤上印著:“如果你被強暴,就享受吧(If you get raped, enjoy it。)”!希望以此拉平自己與強姦犯在意識上的平等地位。雖然驚世駭俗,引發衛道者撻伐,但指出了詮釋與虛擬是一種意志力的來源。
當下一些“臺獨師生”對歷史的詮釋,就是在嘗試這種反轉歷史的意志。國民黨的教科書版本試圖恢復日本在臺殖民的紀錄,而一些“臺獨師生”所鼓吹的“新史觀”,則是力圖透過虛擬,恢復“臺灣人在歷史上從未淪為殖民”的歷史意志。這是整個教科書爭議的方向所在,而在對慰安婦是否被迫的問題上最為凸顯。
他們的邏輯是,慰安婦如果都是被迫的,就表示臺灣人在歷史上是被壓迫的。如果要消弭臺灣人被壓迫的意識,就要像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女性主義者那樣,建立一套“慰安婦自願”的詮釋。這才有“臺獨師生”越俎代庖,稱慰安婦起碼賺到一點錢。
自願慰安,最終目的是強調臺灣人曾有意識地在二戰中選邊,並非身為殖民地人遭到裹挾而不情願地捲入。所以,他們提出戰爭中臺灣曾遭美軍轟炸,通過恢復臺灣在戰爭中作為被攻擊對象,從而取得“歷史主體性”,超越臺灣曾是殖民地的歷史觀。
日本人承認二戰前在臺灣施行的是殖民統治,中國人對這一歷史界定憤怒但沒有異議,可如果“臺獨”接受這樣的被殖民史觀,那麼他們所謂的“臺灣的能動性”在哪?“主體”意識如何營造?現在“臺獨師生”有意無意間所採用的,正是當年美國女性主義的詮釋方法,強調“臺灣人向來擁有選擇的能力與主動性”。他們認為,一旦恢復了歷史“主體意識”,才能宣稱,不屬於任何其他人的臺灣人的“主體意識”始終活躍地存在,進而確認1996年首次“大選”是受壓迫的“主體意識”的展現。
可見,“臺獨師生”看似享受日本殖民,但企圖借“自願慰安”,在殖民史觀上實現自己的“突破”。當日本人強調慰安婦是自願時,是從慰安婦個人位置出發;而“臺獨師生”所嚮往的,不是慰安婦個人主體,而是要通過強調“自願慰安”,表明日本在精神上無法殖民臺灣。否認自願慰安的話,就等於摧毀臺灣作為“主體”,這會引發“臺獨師生”莫名恐懼,他們的激烈反應是出自“集體求生”意志的想像。
在中日史觀中沒有爭議或被邊緣的議題上,如今在臺灣演變成一場抗議鬧劇,而且在“臺獨師生”看來,過程似乎比內容更重要,所以也變得愈瘋狂,愈違反常識。(作者是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