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2月24日訊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臺北市長柯文哲上任以來主打“開放政府、全民參與”方針,針對重要公共政策,曾通過公民咖啡館、網路投票等方式蒐集民眾意見,推動公民參與重大公共工程。但有議員質疑,柯市府從未把公民參與的要件、程式說清楚,公民參與只是假惺惺表演,沒有實質意義。
柯市府讓公民通過座談會、工作坊、說明會等形式表達意見,減少決策過程可能衍生的爭議。面對外界質疑凡事開放公民參與將淪為民粹,市府強調,除參考民眾聲音外仍會尊重專家意見。但又不免讓人懷疑,公民參與是否徒具形式,對決策起不了實質作用。
以建成圓環再生案為例,柯市府去年多次舉行“公民咖啡館”,邀請在地議員、居民和專家學者進行討論,匯集公民意見,但至今仍看不到結論。市議員黃向羣表示,柯市府的公民參與缺乏標準的程式,堅持公開透明是好事,但應先講清楚什麼是公民參與,可參與的程度為何。
黃向羣認為,市府藉由推動公民參與口號贏得聲望,“但公民咖啡館真的有決定任何事嗎?”。他表示,應該回到政策本質,市長把施政方向說清楚,對決策負責就是一種公開透明的方式,若樣樣都要公民參與,不符合施政的效率。
市議員陳彥伯痛批,公共工程開放公民參與是“脫褲子放屁”。他表示,市府欲推動一項重大工程,必會經過內部一定程度的討論,政策宣佈後民眾也會通過議員、里長或市民信箱反映意見,柯市府推這種公民參與機制是多此一舉,惺惺作態。
陳彥伯指出,市民相信柯文哲才會選擇他,結果柯市府卻自斷手腳。臺北市需要會建設市政的市長,而非專做民調的機器。他建議,柯文哲如果有魄力想推動一項政策,經充分討論且與民意代表交流意見後就去推,不要只會推給民眾。(台灣網 盧佳靜)
[責任編輯: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