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辛翠玲24日在河南鄭州表示,“新南向政策”難掩其“為南向而南向”,其最根本問題是讓市場服務政治,藉此降低對大陸市場依賴,但忽略市場脈動將衍生諸多問題。
“兩岸關係:挑戰與應對”學術研討會當天舉行,多位學者討論了臺當局力推的“新南向政策”。
今年6月底,台塑越南河靜鋼鐵廠被越南政府重罰5億美元,被稱為越南歷來對外資最重懲罰。辛翠玲詳細分析此案後指出,台塑案如同一面鏡子,無所遁形地映照出“新南向政策”的不足。
她特別強調,政治動機挂帥的“新南向”在臺灣內部滿足了部分民意的政治想像之後,實質上的對外執行方向與執行能力何在,令人質疑。台塑案中絲毫未見臺灣當局有可施力之處,便是明證。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劉國奮指出,“新南向政策”面臨四重問題:一是人才難題;二是臺商的適應問題,東南亞國家歷史、語言、文化、習俗、宗教等與臺灣差異較大,適應環境非短時間可做到;三是兩岸與東南亞國家經貿關係的差距問題,目前大陸對東盟和印度的經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重要性遠超臺灣;四是臺灣與大陸的實力對比差距拉大。
在此環境下,她認為,“新南向政策”意圖推動經濟上“去中國化”,失敗的可能性很高。
臺灣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主任高長認為,“新南向政策”沒有辦法繞過大陸因素,也不能不考慮大陸市場。大陸正推動“一帶一路”,事實上是一項更大規模更有深度的南向計劃,大陸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力只會持續增加。
他還建議,長期以來,臺商在大陸投資佈局卓有成就,不只對兩岸經貿發展有重大貢獻,更在全球產業鏈中佔重要地位。“新南向”既然強調區域聯結,對於兩岸產業整合的優勢與既有合作基礎,沒有理由不加以運用;“新南向”標榜拓展多元市場,就不應該忽視大陸市場在區域聯結上可能產生的蝴蝶效應。(記者 鄭巧)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