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主政臺北兩年:大話說盡,小事無成。(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台灣網10月27日訊 臺北市長柯文哲從選舉開始直到今日,時常以驚人言行獲得臺媒關注,也引發諸多爭議。如今上任已近2年,柯文哲任期過半,檢視其政績,不光“大事無成”,就連和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小事,柯市府也沒有比前任郝(郝龍斌)市府更爭氣。
大事做不了 小事做不好
臺灣《中時電子報》指出,柯文哲上任以來,端得上臺面的只有“二拆”,一個是拆除忠孝西路公交車專用道,一個是拆除北門高架橋,其他包括大巨蛋等大型建設至今挂蛋,招商金額更慘,只有高雄的零頭,六都“掉車尾(墊底)”。
大巨蛋等大型建設至今挂蛋。(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媒以修路為例,柯文哲競選時曾推出一支短片,針對郝市府的路平項目猛酸:“路平路平,為什麼路老是不平?笨蛋,問題在管理,不是在工程”。他主張統一挖補,埋設共同管溝,才是釜底抽薪之計。
然而大話說盡的柯市府並沒有將主張變成現實。臺媒以臺北市內一處住宅區公園道路改建為例,在100多米巷子中有一個約100坪的小公園,柯市府主政下的工程單位半年內大玩特玩挖路埋管遊戲。
最早是涂銷汽車停車位改機車格,劃到一半因整條巷子重鋪柏油。巷子鋪平後,工人要來劃未完成的機車格,但卻發現怎麼又有其他施工單位預告下周要埋設水管,原因是雙方分屬不同主管單位。水管搞定後一週,因為鋪的不夠平整,所以又要擴大範圍再刨一次重鋪。沒過多久,排水溝要翻新。居民捱過敲敲打打的2個禮拜,市政工程隊又要改鋪地磚。
臺媒批評,想請教號稱智商157的柯文哲,你不是恥笑郝龍斌“笨蛋,問題是在管理”嗎?你主政下的市政府有在管理道路統一挖補嗎?如果沒有,倒不必學段宜康放話要吞曲棍球,只要把競選政見吞回去就好。
文章作者感概,柯文哲自傲擁有高智商,但完全缺乏行政能力,一個只指揮過急診室的醫師,突然三級跳要帶領市府上萬大軍,根本是“小孩玩大車”。我們大錯特錯,不應該讓柯文哲選上臺北市長,不僅斷送了4年的市府建設,更是對柯文哲的最大殘忍,讓他被市民看破手腳,2年後又要被打回臺大醫院地下室。
面對爭議和批評,柯文哲的慣性手法是將臟水潑給前任。(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施政飽受爭議 慣性吐槽前任
10月24日上午,臺北市長柯文哲赴議會對“大巨蛋”、世大運行銷爭議案等進行項目報告,遭臺北市議員汪志冰炮轟大巨蛋案進度完全停滯,所有進度都是零,就像是貝多芬命運交響曲旋律“等等等等、等等等等”,整個臺北市命運、“大巨蛋”命運都只能等。
面對爭議和批評,柯文哲的慣性手法是將臟水潑給前任。不論任何事情,柯文哲都能用一句“以前留下的爛攤,怎麼做都不對”來應付。前臺北市長郝龍斌對此表示,柯文哲現在就只剩這一句話、一個理由,來掩飾自己施政的無能,但他要不要想個新臺詞,總不能這樣講4年,一招半式走江湖。
郝龍斌辦公室發言人遊淑慧表示,從陳水扁市長、馬英九市長、郝龍斌市長,過去20年的市長都已經被柯文哲抱怨過收他們的爛攤子,很懷疑柯當時選市長時,到底知不知道“市長要做什麼”、“市政是什麼”?難道柯文哲真以為當臺北市長是“當雍正、批奏折”,說說“朕意已決”,然後270萬市民就要高呼萬歲嗎?長此以往,等2年後柯卸任市長之後,新的市長會抱怨更多“他在收柯市長的爛攤子”。
民調直落 超人氣變超氣人
由於政績平平,柯文哲民調也呈現連續下滑。在5月30日臺灣《遠見雜誌》公佈的2016年臺灣“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中,臺北市長柯文哲政治光芒轉淡,施政滿意度居“六都”之末。2015年4.5星的柯文哲,2016年居“六都”之末,只拿到3.5顆星,不但是22位縣市長中評星等級降最多的,更是滿意度、施政分數跌最多,及負評上升最多的市長。
7月22日,臺北市府研考會上月底做的民調顯示,柯文哲的施政滿意度僅42.4%,較今年3月底的56%,足足下滑13.6個百分點。不滿意度則從29.2%,攀升至43.8%,施政滿意度出現“死亡交叉”。這也導致臺北市府團隊滿意度同樣下滑。去年12月,團隊整體工作表現滿意度還有53.9%,3月就已跌至51.9%,如今則僅有35.3%。不滿意度同樣破新高,達34.2%左右。
2015年4.5星的柯文哲,2016年居“六都”之末,只拿到3.5顆星,不但是22位縣市長中評星等級降最多的,更是滿意度、施政分數跌最多,及負評上升最多的市長。(圖片來自臺媒)
除此之外,柯文哲市府還要面對“人才荒”的困境。臺北市長任期還未過半,市政府已有近20多個局處領導走人,媒體問柯是否有反省為何大家都不願意跟他共事?柯說,“這跟離婚一樣,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
臺灣資深媒體人彭蕙仙在《中國時報》發表評論指出,人才是柯文哲的罩門,不是因為臺北市找不到人才,而是因為柯市府留不住人。最終決定柯文哲歷史定位的不是兩年前的風采,也不是如今的落魄,而是他如何走完剩下來的任期。一個主管如果帶不了團隊、留不住人,再偉大的抱負也只是泡影。(台灣網 高旭)
注:本文綜合臺灣《中國時報》、《中時電子報》、《聯合報》、“東森新聞雲”、“中央社”等媒體報道。
[責任編輯: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