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臺灣民間團體赴日檢測第3天 發現福島高輻射熱點

2016年11月24日 19:07:41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11月24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臺灣民間團體到日本進行輻射污染檢測第3天,從福島縣郡山市超商隨機採購如牛奶、醬油、飯糰等食品,皆有人工核種“銫-137”,且在當地發現高輻射熱點,最大值達到每小時3.28微西弗。

  民間團體從福島縣郡山市超商隨機採購食品,檢測“銫-137”狀況。結果發現醬油檢出每公斤6.538貝克,牛奶每公斤8.086貝克,酒每公斤1.382貝克,飯糰每公斤12.382貝克;更在當地發現高輻射熱點,路面最大值達到每小時0.97 微西弗,水溝更高達每小時3.28微西弗。

  在離福島第一核電廠100公里外,那須高原高速公路上休息站,檢測人士拿著檢測儀器,于一片白色雪地之中四處行走,警報聲接連響起。公民電力公司指出,這代表不能只看空間平均劑量,而是要看熱點,即便過了5年,還是會有核輻射污染。

  臺灣清大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教授王竹方曾投書媒體提出質疑,放射性核種外釋污染環境,最主要的2個核種是“銫-137”與“鍶-90”。島內檢測食品目前都只針對“銫-137”為主,對“鍶-90”檢測卻付之闕如,能檢測食品中“鍶-90”含量的機構更屈指可數,且分析方法過程繁複費時,根本無法應付進口食品檢測。

  王竹方更舉例,“鍶-90”半衰期長達30年,若一個10歲的幼童不慎攝入“鍶-90”,當他70歲時體內殘留的“鍶-90”仍有約4分之1的毒性,不可不慎。對此,“原能會輻射防護處處長”黃景鐘指出,輻射污染的風險中,“銫-137”和“銫-134”,已佔88%,其餘12%才是“鍶-90”、“碘131”等。

  此外,黃景鐘提及,其他核種檢測的時間,單一樣品約17分鐘,但“鍶-90”的檢測時間卻高達一週,“食品都壞了”。檢測過程不只繁瑣,還須靠大量化學藥品處理,如硝酸等,恐造成環境二次污染。在綜合考量下,國際普遍以“銫-137”作為主要檢測項目。

  黃景鐘說,目前核能研究所加上輻射中心,約有13位相關人員可檢測,每個月可處理案件最多可達1400件。“農委會”指出,開放進口後約會增加5%的量,目前評估應該還足夠。

[責任編輯:高旭]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