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臺灣一年一度的“秋鬥”都在鬥個啥?

2016年11月30日 09:02:16  來源:新華網
字號:    

  2016年的“秋鬥”27日下午在民進黨中央黨部前舉行。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11月27日,由五十余個臺灣民間團體聯合參與的2016“秋鬥”舉行,參與“秋鬥”的民眾前往民進黨部前集結抗議,怒嗆臺當局“選前轉型正義、選後政黨利益”。據悉,今年的“秋鬥”以“人民要正義,戳破假轉型—左翼翻轉大集結”為主題,針對多項社會議題。看到這裡,可能會有網友問,臺灣的“秋鬥”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活動?參加“秋鬥”的群體又在爭取些什麼?

  “秋鬥”的起源

  臺灣“秋鬥”最早起源於1988年的“二法一案”大遊行,“秋鬥”之名則是到了1993年“工人立法”大遊行(又名“秋天鬥陣行”)時才出現,來自當時文宣上的“秋鬥”兩字。為了籌辦當年的“秋鬥”活動,亦成立了“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自此“秋鬥”成為由“工委會”所主辦的定期活動。早期“秋鬥”均舉辦于11月12日臺灣的孫中山誕辰紀念日,後來週休二日制施行後,孫中山誕辰紀念日在臺灣改為只紀念不放假,“秋鬥”舉辦時間也因此改為11月的週末,而不再固定於11月12日。實際上,在1994年、1995年及2000年,臺灣“工委會”亦曾舉辦三次名為“春鬥”的活動。

  “秋鬥”的轉型:從工人運動轉向廣泛社會運動

  臺灣的“秋鬥”自1988年開始以來已有20餘年歷史。早期的“秋鬥”多以單純的勞工訴求為主,遊行主題中大多有“工人”二字。2005-2008年間,“秋鬥”有4年的時間沒有舉辦,2009年重新舉辦“秋鬥”後,主辦團體便積極嘗試讓其成為臺灣社會運動集結的平臺。

  2012年的“秋鬥”中“反教育商品化大隊”由公私立大學生、教師團體組成,主要針對的是學費調整議題,抗議學費過高。

  於是,“秋鬥”就從純粹的勞工運動逐漸與土地、環保、性別及各弱勢或異議團體結合,在訴求上也不僅限于爭取更好的勞工待遇。比如2013年的“秋鬥”訴求就包括反財團圈地,要居住正義;反歧視,移工等要平等對待等等,體現出臺灣勞工和社會運動的發展方向。值得注意的是,“秋鬥”也表現出臺灣不同地域社會運動團結的趨勢,比如今年有許多中南部民進黨執政縣市的反迫遷團體北上,盼能讓北部民眾理解所遭受到的急迫處境。

  儀式性集體行動能否有實際的效果?

  2016年的“秋鬥”27日下午在民進黨中央黨部前舉行。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秋鬥”在臺灣已經漸漸成為了一種儀式性的集體行動。不過,由於訴求多元而不聚焦,也不指向某個特定的社會爭議,近年來“秋鬥”的規模並沒有因為勞工團體與其他社會團體的結合而越來越大,每年能夠召集的抗爭人數亦很難超過萬人規模。相比于其他由具體社會事件引發的抗議或者政黨發起的遊行示威來說,一年一度的“秋鬥”給當局施加的壓力也相對較小。針對今年“秋鬥”團體表達的各項訴求,民進黨發言人楊家俍也僅表示會將這些訴求列為未來的參考,而沒有具體而實際地回應這些訴求。“秋鬥”未來是否能夠繼續辦下去,並真的起到推動臺灣社會發展進步的效果,也還只是未知之數。(章廉 綜合整理)

[責任編輯:張曉靜]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