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受惠全球景氣回溫,臺灣經濟表現也逐漸脫離陰霾,景氣燈號已連續八個月維持綠燈。然而,臺灣經濟學者24日指出,目前臺灣處在順風車經濟,呈現“外熱內冷”格局,如果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不解決,就會再度陷入成長停滯的陷阱中。
臺灣綜合研究院與現代財經基金會當日在臺北舉辦關於臺灣經濟形勢的研討會,邀請多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臺灣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內需如何提升等議題。
今年以來,發達國家經濟逐漸升溫,新興市場成長加速,帶動全球經濟呈現溫和復蘇態勢。有國際機構預估,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有望突破連續5年低於3%的水準。去年,臺灣經濟增長率為1.5%,受外部經濟環境升溫影響,臺灣多家智庫預測今年經濟增長率可突破2%。
對此,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國源指出,雖然今年經濟增長率或能保2,但不要被經濟數字所迷惑。“目前臺灣處在順風車經濟,是靠著景氣迴圈擴張期常見的低基期、低庫存、再通膨這三道暖風所撐出的短期榮景,但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
他強調,尤其在關係到臺灣出口的電子科技業,結構性問題嚴重。臺灣ICT(資訊通訊科技)產業在全球產業生態體係中處於以硬體生產為主的低端層次。如今,在雲端趨勢下,消費者對產品硬體規格需求降低,這也使得臺灣出口前景難以期待。
“兩岸政策不明、經濟政策欠缺妥善規劃、能源政策思慮不週等,這些因素也是臺灣經濟增長怠速的關鍵。政策走向不明,企業界也只能袖手觀望。”梁國源表示,與臺灣的邊緣化處境相比,全球越來越多企業選擇在大陸設立研發中心,投資大陸正從以往的成本驅動、市場驅動,轉向知識驅動。
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認為,臺灣經濟“外熱內冷”主因在於,經濟三引擎中目前僅出口增溫,消費以及投資都不如預期。從2000年起,臺灣家庭可支配所得年平均增長率一直呈下降趨勢,消費受此拖累明顯;內需市場小,資源缺乏,加上自由貿易協定覆蓋低,都惡化了投資環境。
王健全特別強調,目前貢獻臺灣GDP達6成的服務業中,有9成的從業人員從事低薪的傳統服務業。服務業不振影響臺灣薪資成長,進而影響消費和投資。他認為,更重要的問題是臺灣沒有成長出新的產業,沒有趕上以Airbnb、Uber等企業為代表的新一波科技創新,這是一波商業模式創新驅動的經濟成長。
王健全表示,目前臺灣當局仍在以製造業思維制定政策,推出的‘一例一休’、金融業管制等都以防堵企業的方式制定。可以預見,臺灣將在“數字經濟”產業時代掉隊,因為這個時代的員工是“非典型就業”,上班時間不固定,硬性規範太多就會讓“數字經濟”失去彈性,無法適應新型經濟時代的轉變。
“中央大學”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大任表示,在反映臺灣民間消費強弱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中,民眾對臺灣家庭經濟、物價水準、股市投資、經濟景氣與耐久財購買分項的看法長期處於悲觀;而在投資方面,近期當局雖積極改善投資環境,提升公共投資,然而民間投資仍未見起色。
“新執政當局上臺後急於推出一系列改革,但往往會和刺激經濟的方向背道而馳。民眾對未來的預期會對經濟發展產生很大影響,影響消費和內需的重要因素就是所得預期,而目前推行的‘年金改革’‘一例一休’等,都降低了很多勞工對未來所得的預期,這必將影響整體經濟增長。”吳大任說。
梁國源認為,臺灣必須儘快實現產業創新或產業轉型,不能被眼前短期的數字榮景迷惑,以為經濟已經好轉。臺灣若繼續鴕鳥心態,不做改變,未來幾年內就會再度陷入成長停滯的陷阱中。(記者章利新 查文曄)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