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臺灣評論員:大陸航母上的圖書館都想看

2017年04月27日 13:53:03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編者按:從開工到下水,中國的首艘國產航母僅用了3年多時間,這樣的發展速度讓所有國人對中國航母的未來充滿信心,4月26日的下水儀式因此成為全國的大喜事。為了這個時刻,中國已經積澱了太長時間,經歷了太多不易;這個時刻,承載著幾代人的努力、心血與期待。中國走過了一段怎樣的航母之路?對於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故事和感受。航母專家李傑、臺灣軍事評論員陳國銘與《環球時報》一名多年跟蹤報道航母的記者講述了他們各自眼中的中國航母發展歷程,以及他們與中國航母的那些故事。

  “大陸建造第二艘航母的速度已經是很快很快了。”談起大陸的新航母,臺灣軍事評論員陳國銘2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如是評價。陳國銘對大陸的軍事領域有著多年深入的觀察與關注,曾經現場報道過“九三大閱兵”和珠海航展。

  陳國銘表示,他曾經提出參觀大陸航母的申請,但沒有獲批。採訪中,他向《環球時報》表達了“遺憾”和對大陸方面“小小的不滿”。“軍方可以安排一名軍官跟著,告訴我這邊不能拍,那邊不能拍,這完全沒有問題,但至少,我希望讓我們去啊。”如果有機會參觀大陸的新航母,陳國銘說,一定會先去看它的機庫,機庫的大小決定了航母艦載機的容量。此外,他也很關心海上的反艦能力。“如果武器層面的東西有些敏感,那麼航母上的圖書館、餐廳、電影院等生活區也很有意思,我很想看。”陳國銘表示,沒有親眼見過大陸航母的他,平時是通過中國海軍的微博、中華軍事網等平臺獲取資訊。

  據陳國銘觀察,最初,臺灣其實不大關注大陸航母,“因為‘瓦良格’號原本是艘廢棄的航母,大陸用2000萬美元將其買下。但沒想到,這艘船後來被拖到北方軍港進行改造”。陳國銘說,雖然中國購買了航母的藍圖,但科研人員能把一艘廢艦復活成擁有初始作戰能力的艦艇,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中國海軍跨越了一步”。“此後,大家開始關注大陸的航母,一些軍事評論文章說,一艘不夠,要造第二艘、第三艘才能形成戰鬥力。隨著一些資訊、衛星照片的曝光,大陸新航母戰鬥力的形成更受關注。大約三四年前,臺灣開始正視中國航母及其相關戰術戰法。”

  對臺灣軍事輿情有長期觀察的大陸軍事觀察員李蘇寧26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臺灣對大陸航母的關注是以2008年底中國大陸派出第一批亞丁灣護航編隊,以及2010年後釣魚島問題和南海問題上的情勢變化為標誌的。陳國銘也提到,“其實我們是先關注南海島礁爭議,再開始關心中國新航母”。

  李蘇寧認為,2008年至2012年,臺灣最關注的是大陸航母的體系化建設情況,這其中既包括航母本身、護航艦艇,也包括岸基保障設施和中俄之間的軍事合作。2012年以後,島內媒體對大陸航母的報道呈現出從“太平無事”到“天天有事”的變化。2012年遼寧艦正式服役至2013年底航母首次南下,在一些偏綠的臺灣媒體眼中,遼寧艦可以被臺灣“不借助外力摧毀”。島內軍事專家高智陽曾在臺灣《全球防衛雜誌》上撰文稱,遼寧艦2013年的南海巡航顯得“很保守”。2013年至2016年,臺灣漸漸地不再“矜持”,特別是2016年遼寧艦編隊繞臺灣大半圈後就進入了“天天有事”的階段。臺灣意識到,大陸航母作為一個平臺已經融入到人民海軍的作戰體系之中,關注重點由航母本身轉換至航母的編隊應用。

  “無論如何,一艘新航母下水都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陳國銘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距離新航母服役還有一段時間,服役後也會有很多情況出現,“我們肯定會一直關注”。【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

下一頁: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如何命名? 網友首推“臺灣號”

[責任編輯:齊昕]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