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近日又成了島內輿論討論熱點,原因無他——既然臺灣未能參加“一帶一路”峰會,那麼臺當局宣稱可做替代方案的“新南向”有效與否,就值得思索了。殘酷的現實是,最近連串新聞和統計數據都傾向於證明“新南向”的吃力不討好。
人財兩失
“旅遊新南向”是臺當局最重要的政策之一。臺當局此前曾表示,東南亞遊客大幅攀升,可以彌補大陸游客缺口。
然而臺“觀光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來臺灣的東南亞遊客本來基數就小,就算成長率高,實質增加的人數也很少。今年第一季度,訪台遊客數量出現13年來首次負增長,跟去年同期相比,遊客數減少了15.08%,足可證明東南亞遊客增長量遠小于大陸游客減少量。
如果再計算遊客消費力,就更只能得出“旅遊新南向”人財兩空的結論。跟所有其他赴臺遊客相比,大陸游客平均消費金額最高(每日227.58美元)、停留時間最久。從去年5月到今年3月,大陸游客赴臺人數減少129萬餘人,臺灣損失了627億元新台幣。
而東南亞旅客消費力最高的是新加坡(日均205.07美元)、其次是馬來西亞(日均162.07美元),都還差著大陸游客一截;泰國、越南旅客平均每天消費僅約50至60美元。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唐德明近日召開記者會表示,由於東南亞旅客停留時間短,所以“損失一個大陸游客,可能就要10個泰國遊客才能補回來”。
有島內旅遊業者說,“旅遊新南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卻事倍功半,觀光飯店、旅行社、遊覽車、精品店等陸續關門大吉,就連賣鳳梨酥的大型購物店都經營生困!如果這“九”“二”兩個數字用在另一個方向,臺灣觀光業不就“南向”和“西進”雙管齊下蓬勃發展嗎?
一記悶棍
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中越發表了《中越聯合公報》,越方在公報中重申堅定奉行一個中國政策,越南不同臺灣發展任何官方關係。這條消息猶如一記悶棍,打在了吹噓“新南向”的島內人士頭上。
島內媒體分析,雖然臺當局聲稱“新南向”只為經貿合作,但明修經貿棧道,暗度政治陳倉的意圖非常明顯。其中,越南尤其受到民進黨青睞,不僅因為越南投資環境較好,更因中越過去有過一些矛盾。然而,中越聯合公報卻以毫不含糊的表態,斷絕了臺當局這番癡心妄想。
更令臺當局難受的是,越南在聯合公報中明確寫入了“支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中國統一大業,堅持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的表態。這樣的表態開了先例,不能排除東盟其他國家、也就是“新南向”的其他目標國,也會陸續跟進表態。
要知道,本次“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印尼總統佐科、寮國國家主席本揚以及柬埔寨首相洪森都來參加,他們對“海上絲綢之路”倡議都興致勃勃。顯然,如果要在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在“一帶一路”與“新南向”之間做選擇,理性的經濟人當然選前者。
此前,斐濟也以一個讓臺當局頗為難堪的動作表明瞭對“一帶一路”和“新南向”的立場。國民黨“立委”盧秀燕近日在臺“立法院”質詢時透露,斐濟“駐臺代表處”已在5月10日“撤館”,“寸草不留,人去樓空”,據她了解,“撤館”主因第一是大陸的“一帶一路”倡議,第二是蔡當局在推動所謂的“新南向”過程中,與斐濟政府“相談不歡”,造成斐濟火大而撤館。
捨近求遠
從李登輝的南向政策到如今的“新南向”,臺商在東南亞不能說毫無建樹,但與在大陸投資相比困難重重事倍功半,也是不爭的事實。比如2016年台塑在越南投資的鋼廠,因排污問題被處以5億美元的天價罰款,民進黨時任“立委”蘇治芬赴越南斡旋,結果護照被扣,全程被監控,就是一個具體而微的“新難向”寫照。
島內媒體指出,“新南向”面臨困難有諸多原因。一方面,東南亞文化與語言多元,臺灣長期以來沒有培養相關人才,語言不通增加溝通困難;另一方面,相較于中國大陸與臺灣僅一水之隔,東南亞地區則相對較遠,從而增加營運成本;最令臺商不安的,還是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經濟和政治不穩定,不利投資設廠。
不要同文同種的大陸市場,不顧“一帶一路”的誠心相邀,捨近求遠另起爐灶強推“新南向”,民進黨當局為了一己的意識形態也是“蠻拼的”。只可惜,最後付出代價的,卻未必是個別政黨,最吃虧永遠都是老百姓。
《中國時報》評論文章說,蔡英文繼承李登輝的“兩岸對抗”思維,以“新南向”對抗“一帶一路”,不僅不自量力,更會扼殺下一代臺灣人的前途。本來該為民眾爭取發展空間的臺當局,如今卻成了臺灣發展的絆腳石。
下一頁:重磅!斐濟被“新南向”惹火,怒撤“駐臺代表處”!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