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種錯誤的史觀卻深深地影響了臺灣,臺灣的年輕人,不知道臺灣屬於中國、中國屬於世界,只知道臺灣、“中國”、世界是平行的。年輕人的“天然獨”,其實很大程度上是“臺獨”政客刻意建構的結果。此次新課綱草案把中國史納入東亞史,只不過是“臺獨”勢力新一輪的政治操作而已。
新課綱草案不提《開羅宣言》只是在為“臺灣地位未定論”背書。
長期以來,“臺獨”勢力尋求外部支援的一大依據是“臺灣地位未定論”。然而,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都承認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原則也得到了聯合國的確定,“臺灣地位未定論”只是世界主流之外的一點喧囂而已。
《開羅宣言》規定:“剝奪日本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在太平洋上奪得或佔領的一切島嶼”,使日本強佔的中國領土,例如東北地區、臺灣和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而後的《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日本在投降時接受了《波茨坦公告》。《開羅宣言》經過中、美、英三國首腦一致同意,效力自不待說,況且經過《波茨坦公告》的確定。
然而,為了支援所謂的“臺灣地位未定論”,新課綱草案不提《開羅宣言》,“臺獨”勢力也進行了不遺餘力的宣傳。臺灣政大教授薛化元妄稱,《開羅宣言》並不具有國際條約效力,呂秀蓮甚者叫囂《開羅宣言》是一個A4的紙張,沒人簽署。但是,《開羅宣言》已經被世界認可,其歷史地位不是幾個人的詭辯就能否定的。
此次新課綱草案不提《開羅宣言》,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並不是偶爾事件。蔡英文去年5月20日剛上臺,臺灣教育部門負責人潘文忠就迫不及待地宣佈要廢止2014年通過的“課綱微調”,在教育領域重新掀起“去中國化”。蔡英文雖然一再強調“維持現狀”,但掩蓋不了民進黨當局“隱性臺獨”的路線。在“隱性臺獨”路線的支配下,“去中國化”不會停住腳步,新課綱草案只是其中一步,未來,民進黨當局會在“去中國化”的路上越走越遠。(姜韜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