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當局“一例一休”引發民怨。(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台灣網7月26日訊 農林漁牧業正式納入4周彈性工時,成為“一例一休”上路至今開放的最大彈性。臺灣《中國時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面對“一例一休”巨大反彈,臺當局勞動部門一方面堅稱不“修法”,一方面卻又不斷開小門討好資方,彈性工時這顆“毒蘋果”終將毒害臺灣。
文章說,農林漁牧工作受到天氣與季節性影響確實有其特性,預告期間也未曾出現太大反對聲浪。但事實上,農林漁牧業在“勞基法”中,早已排除“不得適用4周彈性工時”規定。簡言之,勞動部門借由農林漁牧業以及日前開放的汽車貨運業、瓦斯業,似乎有意示範向資方招手,歡迎更多產業爭取。4周彈性工時更是當中條件最寬鬆同時也最不利於勞工的規定。
誠如勞團憂心,“一例一休”有其美意,縮短勞工年總工時的政策方向也是正確的,但臺當局雷厲風行推動新政,未料招致排山倒海的反彈,不僅立即棄守、一再開小門,更恐讓臺灣勞動條件退更多步、甚至不如“一例一休”上路前。
文章提到,有學者舉例,臺灣一級產業已缺工、老一輩逐漸凋零,農林漁牧工作再納入彈性工時,年輕人恐更不情願回流返鄉,成為產業危機。產業環境日新月異,過去責任制不定期檢討縮減,蔡英文當局卻反其道而行。勞動基準諮詢會過去3年總共開9次會議,今年至今就已召開4次,盡失把關之責,加上審核機制不透明,勞工淪為待宰羔羊,任由臺當局與資方宰割。
過去彈性工時、責任制審核嚴謹,但如今臺當局為消弭“一例一休”爭議不斷給予更多彈性,宛如毒蘋果。乍看垂涎欲滴暫時緩和資方與臺當局間的緊張關係,最終卻將毒害臺灣,重創勞動環境與產業發展,沒有人是贏家。(台灣網 盧佳靜)
[責任編輯: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