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觀點評論  >   正文

柯文哲現象颳起旋風:迷幻藥或警報器

2014年12月01日 07:38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北市長柯文哲

以無黨籍身份參選臺北市長並當選的臺大醫師柯文哲。(中時電子報資料圖)

  台灣網12月1日消息 熙熙攘攘的臺灣地區“九合一”(地方公職人員)選舉11月29日晚落下帷幕,在臺北市長選舉中,無黨籍參選人柯文哲以85萬多票當選,足足贏了國民黨籍參選人連勝文24萬多票。柯文哲打著“無黨籍”大旗當選臺北市長,儼然成為臺灣政壇一種現象;如何解釋這種現象,是島內朝野政黨、學者,乃至普通民眾都應思考的課題,這不僅考驗著朝野政黨未來的發展,更牽動臺灣前途命運。

  臺灣《中國時報》11月23日刊發社論文章《柯文哲現象:迷幻藥或警報器》,摘編如下:

  柯文哲參政,颳起一道旋風,如何解釋柯文哲現象,已是朝野政黨、學者、乃至於全民都在思考的課題,這不僅考驗著朝野政黨的未來發展,更牽動了臺灣前途。

  儘管有人認定柯文哲不是“白色”而是“墨綠”,但是他以無黨籍身份參選臺北市長,先逼使民進黨以協議方式放棄該黨的參選人,進而在選戰中領先國民黨參選人。但這樣的成績即使是民進黨天王也難望項背,更非“墨綠”所能為。

  又一種解釋認為,柯文哲現象無非就是“披著白皮的綠”,所以在綠營支援者之外又吸引了一些中間選民,因而創下高支援度,這種解釋太過表面。民進黨籍臺灣地區前副領導人呂秀蓮從權謀觀點分析,認為柯文哲勝出,是他解構了民進黨派系利益與個人權謀造成的結果,她更以“柯P迷幻藥”來形容此現象。呂秀蓮之論,或許符合黨內實情,卻無法解釋柯文哲何以持續保有高支援度。

  另一種解釋認為,是因為選民對於藍綠政治人物的表現感到不滿,才將希望投射于“政治素人”。這種解釋有一定程度說服力,但仍須進一步思考3個議題:對於藍綠政治人物何以不滿?為什麼投射對像是柯文哲?為什麼這種改變發生在當下?

  民眾對於藍綠惡鬥的厭煩,已然成為臺灣民眾的共識。朝野兩大政黨與政治天王們的滿意度長期偏低,早已說明瞭這一點。政黨政治本來是希望不同政黨可以在競爭中相互比好,事實上卻往往淪為互扯後腿與比爛,甚至只見藍綠不見是非。影響所及,過去20年間即使兩次政黨輪替,臺灣的進步卻陷入遲緩,而民眾對不公不義的感受則隨著薪資成長停滯與房價居高不下而越來越深。

  接著要問,何以是柯文哲掌握了這樣的背景,獲得不少人的認同?回顧來看,柯文哲雖然是第一次參選,卻絕非“素人”。柯文哲開始受到媒體注意,或許與他2006年7月15日的報紙撰文有關。在這篇名為《反省、認錯、道歉,談趙建銘案》的文章中,柯文哲針對陳水扁的女婿、臺大醫師趙建銘捲入關說的醜聞,不僅直指其過,也間接批評了陳水扁,更以臺大醫院醫師的身份站出來自責與認錯。這樣超越藍綠的立場,反映了深刻的社會心聲。自此之後,柯文哲開始受到注意,他勇於對各種事務提出貼近民意的意見,再加上幽默的表達魅力,因而獲得青睞。

  前述探討只涉及臺灣島內政治,若從區域格局來看,當大陸經濟崛起、臺灣相對式微,青年世代對於未來更感到不安。這股不安感搭著網路新科技的溝通便利,先是催生了太陽花學運,如今又轉而支援柯文哲。可以說,對藍綠對抗的不滿、對臺灣前途的憂心,加上對改變的期望,造就了柯文哲現象。

  值得思索的是:柯文哲匯聚了期望,但能解決問題嗎?臺北市長的職權原本就無法化解臺灣的困境,柯文哲本人也未提出具體方案。即使針對市政,柯文哲能否帶來改變都不無疑慮,畢竟市政至繁,非市長可以獨治。印度首都德里今年選出了一位素人執政者科基瓦爾(Arvind Kejriwal),卻因政策不獲支援而在上任49天后請辭,被戲稱為AK49。當然,德里與臺北的政治氛圍與市政制度都不同,但是非藍非綠的市長想要不重蹈此一覆轍,難度絕不下于勝選。

  柯文哲是否“墨綠”、以後是否投綠,其實不是重點。柯文哲現象是一種警報,反映臺灣民眾的期待與想像,和全球及兩岸政治經濟現狀與臺灣真實處境之間的困境。找到不滿的宣泄出口不難,找出臺灣困境解決之道不容易,民意如流水,就怕到時傾頹的不只是政治人物。(台灣網 何建峰)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