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處理與大陸的經貿關係,今天的臺灣還為此苦惱!而反對力量正在努力試圖先行實施“經濟臺獨”的政策,切割兩岸關係,更是令人關注。
臺灣的《新生報》不久前發表社論說,日前亞洲《華爾街日報》以“臺灣讓自己落後”為題發表社論,分析臺灣目前面臨的困境,並引用臺灣“經濟部”公佈的數據,強調中韓FTA將於今年年底完成,對臺灣主要出口產業,如鋼鐵、機械、石化、紡織,以及面板等都造成嚴重影響與衝擊,絕對輕忽不得。該報還指出,臺灣和大陸兩個經濟體緊密相連,若能完成簽署相關協定,反而有助於臺灣分散風險。亦即兩岸關係走向正常化,臺灣才能國際化、自由化,才能減少對大陸經濟體的依賴。
該社論繼而指出,有句老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大概適用當前臺灣對大陸的關係,如果臺灣只會拖延或回避,不僅不利於己,終將一事無成。對此,國發會主委管中閔亦坦言,《華爾街日報》所言並未誇大,臺灣不能跳過大陸,妄想融入區域整合,“要先穩定兩岸關係,臺灣才有機會走到更多市場。”《華爾街日報》精準地指出臺灣的圖存發展之道,不失一針見血。
香港中評社日前對此發表評論文章,該文章認為,因為兩岸政治關係沒有得到妥善的推進,所以,兩岸經濟貿易關係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現在,這個不樂觀的結果已經出現,綜合分析,大概出現三個動向:第一,願意與大陸合作發展經濟貿易,雙方關係密切化;第二,借助大陸經濟貿易平臺,臺灣自己走向世界;第三,拒絕與大陸進行任何合作,臺灣要先行實施經濟獨立。
對於第三點,必須高度關注,不要掉以輕心。民進黨在政治上鼓吹“獨立”沒有多少人應和,但是,利用兩岸經濟貿易製造大陸威脅論,進而提出臺灣“經濟臺獨”,則有一定的市場。
民進黨是如何具體鼓吹“經濟臺獨”的呢?大致有三個方面:第一,以極端意識形態以及民粹來審視兩岸經貿關係,衡量尺子是“臺獨”意識,而不是民生民利;第二,以藍綠對決的心態來對待國民黨、馬當局的兩岸經貿決策,“賣臺”帽子滿天飛。第三,繼續向民眾灌輸大陸是“洪水猛獸”的觀念,把有益臺灣民眾利益的兩岸經貿互動污名化。
形象言之:“經濟臺獨”的幽靈在臺灣徘徊!
也就是說,前一段時間,國共希望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讓兩岸人民共用兩岸和平發展的紅利,所以,分兩步走,先經濟,後政治。但是,民進黨覺得這是國共主導民意的開端,對自己的政治生態有重大威脅。所以,民進黨不願意把經濟回歸到民生利益上來,反而加大了經濟政治化、“經濟臺獨”化的操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兩岸經濟問題專家王建民曾在《中國評論》月刊撰文分析說,在島記憶體在臺灣經濟“大陸化與國際化”的爭議。今天島記憶體在一種普遍共識,認為臺灣經濟過於依賴大陸,分散市場,降低依賴,具有強烈的“反臺灣經濟大陸化”的思維與主張,這不符合區域經濟整合理念。同時,在臺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問題上,民進黨(蔡英文)主張“由世界進入大陸”的發展路徑,即先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再實現兩岸經濟整合,雖然是理論選項之一,但不符合客觀現實。國民黨主張“由大陸走向世界”,即兩岸率先簽署ECFA,然後對外簽署FTA,再參與多邊區域經濟整合。大陸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最大的“製造工廠”,臺灣經濟發展如何能回避大陸化?臺灣已有有識之士提出臺灣“追求參與區域經濟整合與經濟國際化,不能排拒大陸化”的主張。況且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經濟,不應排拒臺灣經濟的大陸化,而應進一步推進臺灣經濟的大陸化,實現兩岸經濟的高度整合,振興中華民族經濟。
中評社認為,王建民把有關問題的實質言簡意賅地分析出來了。
由此指出,民進黨推行“經濟臺獨”主張不奇怪,如果國民黨有關人士也中計,認為可以利用大陸經濟,但是兩岸經濟貿易不可以進一步密切合作,甚至認為大陸經濟對臺灣是威脅,如“國發會”主委管中閔日前表示,臺灣未來每年都將發佈“兩岸風險紅皮書”,那麼,馬當局與國民黨就成了“經濟臺獨”的幫兇!這是要警醒自己的。
兩岸經貿關係的實質就是,緊密合作,兩岸化、民族化,共同進入世界經濟體系,雙贏雙利。須知,大陸沒有臺灣一樣做得到,臺灣沒有大陸就很難做得到。這樣說夠直白了?
因此,如果從利用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比如認為可以與大陸簽一個合約,然後拿這個合約去與世界經濟體系簽“國與國”之間的合約。如果真的這樣想,那就是在自己騙自己了。與大陸打交道目的是今後不依賴大陸,與大陸接觸是為了疏離大陸,這樣的思維幾近錯亂,太不堪了!
[ 責任編輯:王思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