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商報》報道,對於陸資赴臺投資成效不佳,臺灣政大“國發所”所長童振源曾點出五大因素,包含兩岸政治衝突與安全、政策變動風險、市場規模、開放幅度不足、配套措施不足。他認為,對陸企來說政治風險大但市場規模不大,且投資過程繁瑣冗長,未必願意跨海赴臺投資。
當然,今天臺灣仍有相當的財富積累,自認資金充裕、“只缺市場不缺錢”。但要正視的是,區域經濟融合是大趨勢,臺灣與韓國產業及貿易結構高度相似,近年全球經濟遇冷,各國各地區都在創造更大的外部機會,這方面韓國已佔儘先機。
韓促開放臺反行之
其實,臺灣認清自身困境的前因後果並不難:內需市場不振,資金回報率低,外資大幅流出,“錢不能生錢”,經濟活力消退。以民間資本為主導的投資轉向房地產,炒高房價又引發民怨。在相似的困境下,韓國秉持積極開放的策略,臺灣卻是反其道而行,經濟勢必加速陷入內縮困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曾撰文指出,臺灣患上嚴重的“陸資恐懼症”與“陸資多慮症”,這種病態的“抗拒陸資”與“防範陸資”心理,這種失去自信的恐懼與恐慌,只會阻撓臺灣經濟發展,只會加速臺灣的衰落。
臺灣的困境要靠臺灣自己想通,改弦易轍才能回到正軌,尤其就大陸而言,臺灣2016“大選”在即,政治變數甚多,為避免不確定風險,大陸對臺政策自然轉趨謹慎保守。若臺灣“防拒陸資”格局不破,不要許多時日,臺灣就將在區域一體化的進程中自動退居邊緣,或許,屆時要傷腦筋的就不是“臺灣讓不讓陸資來”,而是“陸資帶不帶臺灣玩”。
[ 責任編輯:盧佳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