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財經

臺灣不缺電了?經濟下滑當然不缺電

2016年01月26日 09:01: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上周有臺灣媒體突然報導,臺灣電力公司原本預期若“核四”電廠不運轉,七年後臺灣將開始缺電,但今年的最新預估是七年後也不缺電了。由於報導時機剛好在2016“大選”結果出爐後,被外界解讀,身為公營事業的臺電公司,因綠色即將執政而“路線”轉彎?事實上,被片面解讀和扭曲報導的不是臺灣不缺電,真相是臺灣投資變少了,生產減少了,經濟成長下滑,用電需求變少了,當然不缺電。

  剛好也是上周公佈的數據,“經濟部”公佈,去年外資、陸資來臺投資金額雙創四年新低,減幅分別約一成七、二成七,代表無論是外資還是陸商,來臺投資意願皆降低。

  當中的外商部份卻很吊軌,相對於投資金額二位數減少,來臺投資件數卻增加,這意味著外商來臺投資很少並非相中這裡的生產製造環境,而是轉向平均投資金額較小的服務業,但相對地,對帶動投資與就業的貢獻就較少。

  臺北美國商會上周公佈《2016商業景氣調查》結果,對未來五年臺灣商業景氣展望,受訪在臺美商中僅47%表示樂觀,創下2011年調查以來的最低數字,比去年同期60%下降許多。

  以上各種數據收羅起來,很難不發現,人們對傳統製造業的未來悲觀,缺乏信心,沒有期待,生產活動、消費活動趨於保守,相對的電力需求也就變少了,電力需求少了,現有電廠就滿足供電需求了,不缺電不是臺電會轉彎,而是電力需求減少了,臺灣如果因經濟不好而順利邁向非核家園,恐怕不是件好事。

  臺灣的能源政策攸關經濟走向,不缺電意味著各界都未來經濟沒信心。為什麼對臺灣的投資環境缺少信心呢?一則是藍綠惡鬥,再者是商人短視近利

  過去在藍綠論戰的口舌中從未停歇,國民黨主張臺商回臺、外商加碼投資,政府要盡其可能的滿足企業的需求,以營造完美善的投資環境,進而帶動就業,所以電力需求持續成長,目前電廠所發的電不夠用。但民眾卻批評國民黨的政策只圖利大財團,罔顧基層民眾需求,最終變成反商、仇富。

  相當於國民黨一直討好大型企業,認為企業主過得好,增加就業也就能帶動經濟。但民進黨當選人蔡英文的能源政策反映著,臺當局不一定要滿足企業所有的需求,政策也不能無止盡的耗用天然資源,或是蓋更多電廠。臺灣產業要邁向低碳、環保、高附加價值、鄙棄大量的製造業,改為精緻,小而美的產業。

  民進黨的美好的願景,相信沒有人會反對。但現實是,臺灣面對過去失落的16年,經濟發展走向坡的結果,就是企業緊縮薪資成本,“買香蕉的錢只夠請猴子”優秀的人才也都外流到海外了,拿什麼條件和歐美國際競才、攬才?民進黨的政策再好,但躁進的結果卻讓人民信心喪失殆盡,小英執政是經濟保證嗎?還是經濟毒藥。

  去年工業總會發表白皮書指出,臺灣有“五缺”,缺水、缺電、缺土地、缺工、缺人才。但外商卻很少說臺灣缺水、缺電。因為,在外商的眼中,臺灣早就不具有大規模生產的條件,根本不會想來臺灣投資,只剩本土製造業才無法跳脫倚靠天然資源生產的框框,但少了“五缺”的解決方案,本土業者只好選擇出走。

  這也就是相對於來臺投資情況低迷,臺商卻加碼投資東南亞地區,這意味著,有投資能力的廠商,還是尋求低成本,高報酬的粗放式生產環境。

  不幸的是,臺灣低階製造業外移後,高階製造並沒有跟上來,以致總部型經濟投資,研髮型經濟投資也不會來。臺灣正面臨高不成、低不就的瓶頸區,本地業者找不到長期投資標的,或著說膽怯投資高端環境,外商也不覺得臺灣有資格跳上一級,以致投資出不來。以致于大量製造的外商沒來,研發中心,總部型經濟的外商也不會來。

  想讓投資傾巢而出,臺灣製造業必須擺脫只投資大量生產製造業的窠臼,但談何容易?沒有產業願意犧牲眼的的利益。多數的商人都是短視進利的,不少業者過去在低價衝量時期獲利不少,但不敢投資。

  再從現實面看,近幾年,臺灣藍綠對抗,政治更疊,政策方向不穩定。藍綠政策方向南轅北轍,政策搖擺不定,外商一方向擔心未來的商機前景,一方面也質疑政策搖擺不定,以致于不敢、不願投資臺灣。

  當然,沒有人應該唱衰臺灣,發展低耗電產業是正確的方向,但臺灣因為政權搖擺,政策更疊,政策無法凝聚向心力,以致內部共識都難以整合。內部意見都擺不平,對外意見不一致,想要投資拉動經濟成長,談何容易?

  現在就可大膽預測,只要投資不增加,未來的蔡英文,將嘗到比馬英九更糟的苦果。(作者係臺灣資深媒體人)

[責任編輯:李寧]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