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和平發展,需要探究戰爭動因。
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秘書長鄭劍在《中國評論》月刊4月號發表專文《臺海戰爭的動因與和平的存在方式》,作者認為:“兩岸關係越是和平發展,就越要思考臺海戰爭的動因問題,從中找出維護和平發展局面的應有之策,從而更好地維護和平發展。”“‘臺獨’利用島內狹隘的‘臺灣主體意識’——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刺激、衝撞13億中國人民、五千年文化,其結果將可能導致兩岸民意對決。”指出:“臺灣當局應當拋棄挾洋自重的傳統戰略思維,確立依託大陸、兩岸合作、謀求安全與發展利益的新戰略思維;大陸方面應當體諒臺灣方面的難處,在守住一個中國原則底線、堅決反對外國在臺灣問題上干涉中國內政的同時,不要求過高、過急,給臺方一定涉外空間,兩岸協商解決臺灣涉外事務,最終形成兩岸默契、合作應對外來勢力的格局。”文章內容如下:
思考臺海戰爭的動因是為了更好的和平發展
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階段,談這樣一個問題似乎不合時宜。但是,筆者的思考是,兩岸關係越是和平發展,就越要思考臺海戰爭的動因問題,從中找出維護和平發展局面的應有之策,從而更好地維護和平發展。“居安思危”是中華民族優秀戰略思維遺產,“大好形勢”容易使人迷失,“三省乎己”有助人們清醒。既然目前和平發展局面深得兩岸民心、有利中華民族,就應當十分珍惜、大力呵護。
[ 責任編輯:何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