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峰”導彈為臺灣“中科院”耗時10年、花費80億元新台幣研製的中程地對地導彈。臺灣《民報》20日介紹說,自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軍方以代號“W99”的最高機密研發“雲峰導彈計劃”,射程從1200公里到2000公里都有報道,以此估算,包括北京、上海,甚至三峽大壩均在涵蓋範圍。該導彈2008年試射成功,2014年起少量生產,初步規劃產制10套發射系統,每套15至20枚飛彈,總目標數量為500枚。但該計劃2014年被時任“總統”馬英九擱置。
近些年,導彈時不時地擾動兩岸關係,但總體來說,作用在下降。1996年臺海危機時解放軍在試射導彈後,“備受刺激”的李登輝秘密指使臺灣軍方恢復於1982年終止的地對地導彈研製工作,偷偷研發射程超過1000公里的中程地對地導彈,這就是“雲峰”導彈的肇始。當時,“雲峰”中程導彈、“雄風二E”巡航導彈和“雄風三”超音速反艦導彈在島內被稱為“新三彈”,成為李登輝當局對抗大陸的“信心所在”。1999年,李登輝的親信劉泰英揚言,如果大陸攻打臺灣,臺軍就要對香港和上海實施報復打擊。
陳水扁上臺後,全面調整臺灣當局的軍事戰略,提出要將“決戰境外”作為臺軍建軍備戰的方向,提出放棄灘岸對決、以“癱瘓戰”代替“消耗戰”的構想。伴隨軍事戰略的調整,臺灣當局或公開或秘密研發旨在攻擊大陸沿海與內陸地區的撒手锏。2004年,前“行政院長”遊錫堃公開揚言,“如果你打我100顆導彈,我也要打你100顆導彈”。
這一危險的進展直到馬英九上臺,才得以緩解。2008年8月《中國時報》報道,據軍方可靠管道透露,在“國安會”與“國防部”對採守勢戰略獲共識下,馬當局已決定,臺灣自行研製的雄二E巡航導彈,“不再精進射程,而是力求性能穩定,並開始正式量產”。2014年,“雲峰”計劃也進入休眠狀態。
“臺灣‘雲峰’計劃擱淺,唯一的原因可能來自於美國的壓力,美不希望臺發展中遠端導彈。”陳一新認為,目前臺灣的軍事戰略“基本認定了以防衛為主,所有武器的發展都是用來自衛。”
有島內網民表示,在此情勢下蔡當局的放棄決定既有“順水推舟”之意更是無奈之舉。臺灣《旺報》的社論說,蔡政府的戰略很清楚,那就是親美日抗大陸,意圖加入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來制衡大陸對臺灣的吸納。但美日目前的戰略重點主要是放在南海議題上,甚至不惜犧牲臺灣的利益來牽制大陸,而對臺灣議題本身,美日則傾向低調處理。(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明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李俊峰)
[責任編輯:齊昕]